2025年8月15日【潮新闻】:寻访烽火记忆 衢州学院杜立特行动口述寻访团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浏览:525次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潮新闻: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15173&source=1

近日,衢州学院杜立特行动口述寻访团积极响应“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赴衢州江山多地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参观纪念馆、走访救援者后人、重走历史现场等形式,在烽火岁月的珍贵记忆中,追寻中美军民并肩作战的跨国情谊。

寻访团走进江山市档案馆,在泛黄的档案文献中开启历史探寻的序幕。档案馆内,一份份保存完好的原始资料为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佐证。在江山市保安乡中美联手抗日纪念馆展厅内,“东京上空30秒” 板块震撼呈现了杜立特带领16架B-25轰炸机空袭日本,凭借30 秒的空袭打破了日本本土 “绝对安全” 的历史故事。在民众营救展区,玻璃展柜中陈列的粗布衣物、竹制担架等实物,无声诉说着毛继富、廖诗原等普通百姓冒死救助飞行员的动人故事。

“档案是历史的‘活化石’,实物是岁月的‘见证者’,它们让我们在严谨考证中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 团队指导老师表示,档案与纪念馆的史料梳理为整个实践活动奠定了史实基础,让每一次走访都更有有方向、更具深度。

从纪念馆到乡村田野,寻访团循着历史足迹,先后走访长台镇、大桥镇芳源村、贺村等地,聆听救援者后人讲述跨越八十余载的营救往事。

团队在长台镇村干部的带领下,见到了营救美军飞行员奥扎克的廖诗原之子廖明发爷。据老人回忆,1942年4月,美军飞行员奥扎克因飞机坠毁导致腿部严重受伤,被村民朱财发现后,廖诗原兄弟用竹椅将他抬回家中悉心照料。“父亲上山采草药给奥扎克敷腿,晚上让他单独住弟弟房间,白天抬到躺椅上晒太阳促进恢复。”廖明发说。临别时,奥扎克将仅有的两枚美元硬币赠予廖氏兄弟致谢,这枚硬币也成为两国友谊的珍贵见证。

寻访团来到大桥镇芳源村,寻访救援者毛光孝的后人毛洪根夫妇。1942年4月19日,裁缝毛光孝途经大砾山顶时,发现了坠机的美军飞行员魏尔德。因语言不通,两人只能用手势进行交流。得知魏尔德想要吃饭后,毛光孝立即将他带到东家家中。东家不仅为他提供稀饭,还联系玉山医院院长为其治伤,最终助其安全转移至衢州。毛洪根夫妇向团队展示了魏尔德外甥两次来访时带来的纪念品——硬币与飞行员徽章,说道:“我们一直和飞行员后人保持联系,这份情谊要好好守护。”

团队在贺村镇湖前村寻访了救援者徐明哲的后人徐进范先生。1942年4月,美军飞行员麦克古尔坠落在大塘尾山上,村民发现后便告知了黄埔军校毕业的进步青年徐明哲。“父亲说这是联合抗日的美国朋友,必须保护!” 徐进范回忆道。在徐明哲的动员下,村民们将麦克古尔护送至清湖镇公所,后转至江山县城。

团队前往长台镇贺新村,寻访救援者朱德贵、朱金富及刘金月的后人。1942年4月19日清晨,受伤的美军飞行员约瑟夫·曼斯克和丹佛·特鲁洛夫下山后,首先遇到了村民刘金月。面对陌生的高大身影,刘金月虽心怀恐惧,却仍为他们煮了食物。待体力稍复,两位飞行员继续下山,行至半路被朱德贵发现。朱德贵当即与好友朱金富一起,将他们护送至保长徐尚志家中安顿。之后,朱德贵、朱金贵与其他村民还特意上山,将发现的两具降落伞寻回,郑重交还飞行员。

自1994年衢州与美国雷德温市结为友好城市以来,两地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蓬勃开展的中美民间互访活动,不仅见证了这段跨越八十余载的情谊,更是为这段友谊注入了新的活力。

团队成员林芳瑶说:“杜立特行动中的每一次救援,都是中美人民并肩作战的见证。这些跨越国界的善意与牺牲,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当下中美民间友好的基石。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这段历史,让中美民间友好的火种在这段历史中熠熠生辉。”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衢州学院杜立特行动口述寻访团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倾听收集记忆。下一步,团队将通过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烽火中的跨国情谊,让青春力量成为传承历史、延续友谊的纽带,让中美民间友好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