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http://www.zjjyb.cn/html/2025-05/23/content_64027.htm
每周都要去常山,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学博士马腾飞已经能听懂当地很多方言。自2020年入职衢州学院,他就开始为浙江玮宏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梳理生产流程、开发高端产品、搭建中试生产线,助力企业产值增长超过3亿元。

作为主营高精尖航空铝材研发的公司,玮宏于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落地常山。尽管当地政府给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公司想要招引高层次人才并不容易,“招一名博士的成本很高,关键还怕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公司负责人感叹,好在马腾飞团队将博士创新站建到玮宏来,让他们得以共享衢州学院的人才资源。
从面向企业“建站”到面向产业“建团”,再到面向区域“建体”,短短8年时间,衢州学院精锐尽出,建立博士工作站77家、博士创新站58家、博士创新团10个,站点遍布衢州所有县(市、区)、覆盖全域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探索出“博士群+企业群”“人才链+产业链”“供给端+需求端”融通合作的助企新路。
建创新站:产研对接,共享人才资源
衢州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郁炜最近正忙着为浙江富乐德石英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省级博士创新站。“要取得企业的信任并不容易,从建立合作关系到成功建站,我们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郁炜说,助企服务的时间则更久,他们团队已经连续4年为富乐德提供技术研发、发展规划、人员培训等多元服务。
富乐德是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于2020年在常山创办的子公司,主营半导体业务。他们带着母公司的生产线和技术骨干而来,对于技术保密性和生产安全性要求很高,轻易不允许外人参与。作为常山县政府重点招引的企业,富乐德能够申请多个项目,但由于对地方政策不熟悉,一时无从下手,望项目兴叹。
在常山担任了多年科技特派员的郁炜被委以重任,为富乐德提供项目规划、申报及落地服务。“我们一边为企业提供项目规划梳理、本地化落地和技术研发服务,一边为企业招收的本地员工提供技术、学历和职称等各类提升培训,慢慢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郁炜说,2023年,她正式携手富乐德建立博士创新站。
地方政府建立企业需求库,衢州学院建立博士人才库,双方定期交流对接,促成博士与企业“牵手”共建博士创新站,实现难题共解、人才共育、项目共赢、平台共建、成果共创。事实上,在企业建博士工作站、博士创新站,衢州学院早从8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2017年5月,随着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吕亮在浙江常山科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建立首个博士工作站,衢州学院倡导“需求出题、企业立题、学校解题”,在校园里刮起一股产研对接、入企建站之风——由1名博士领衔、带领1批校内学生、组织校外1批企业技术骨干、承担1批研发项目、服务1个企事业单位……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2018年,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接到了来自开化的企业调研任务。走访调研浙江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时,企业提出生产有机硅会产生大量副产物,不仅有毒有害,还易燃易爆,影响企业生产安全和绿色转型进程。主攻氟硅高性能材料研究的博士雷宏被“推”了出来,与企业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此后两年里,雷宏团队通过大量研究与实验,研发出高效催化技术,帮助企业解决了有机硅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问题。
由此一发而不可收,衢州学院教师建立的博士工作站、博士创新站如雨后春笋般在三衢大地上涌现,累计征得企业技术难题1000余个,签订技术服务合同350余项,立项课题270余项。
建创新团:链上聚力,释放人才合力
在衢州形成规模效应后,2021年,浙江总结衢州学院博士工作站的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博士创新站建设。由此,基层探索上升为省域实践。202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推动下,博士创新站模式还进一步推广到山西、福建、山东等多个省份。
得到省里政策加持后,博士创新站项目带着更多期许、更高要求重新“回到”衢州。对于衢州学院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于是,学校顺势迭代升级了博士创新站“111行动计划”,即巩固放大100多个站点建设成效、融合构建10个产业博士创新团、每个创新团设立1位首席站长,打造校地融合创新服务共同体。
雷宏因此成为氟硅高性能材料与复合创新团首席站长。他带领9位博士教师领衔的9个创新站,联动近百名教师、近千名学生,共同形成人才矩阵,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等衢州支柱产业。“相比以往一个创新站单打独斗,成立创新团以后,不仅站与站之间会有更多维度的合作,也能促成相关企业进行生产性合作。”
开化七一电力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高、低压电力器材的科技型企业,其生产的中压绝缘件产品需要用到有机硅材料,而开化合成材料正是生产有机硅产品的上游企业。与七一电器共建博士创新站的教师展喜兵,也是氟硅高性能材料与复合创新团的成员,他找到雷宏一起为两家企业合作牵线。后来,这两家企业联合攻关的科研项目还成功申报了省“尖兵领雁”项目。
“工作站、创新站毕竟是三五人的小团队,能做的事情、能发挥的力量是有限的。”衢州学院科学研究与社会合作处处长王海伦说,随着产业升级的提速提能,企业也加快了转型的步伐,会面临更深层次、更宽范围和更复杂的技术问题,“我们在工作站、创新站的基础上建创新团,不仅扩大了专业覆盖度,能解决的技术问题也更多了”。
王海伦告诉记者,连站成团并不是盲目的。一方面,他们从产业链维度考虑,将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中建站的博士集结起来,组成学科交叉融合的团队;另一方面,从技术链维度考虑,聚焦技术链上下游企业,将在这些企业中建站的博士集结组团。由她担任首席站长的智能化输配电装备创新团便是前一种形式,团队里13名博士的研究方向基本覆盖了发电、配电到装备设计的输配电全产业链,能完成智能化储能系统变压器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
“首席站长要发挥统筹引领作用,除了帮各工作站、创新站解决技术、管理、沟通等难题,还要定期组织团内教师下企业调研,协调分派企业技术难题给相应研究领域的教师。”王海伦表示,二级学院也要给予专业力量的支持,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还要做好兜底工作,“遇到博士创新团解决不了的难题,二级学院的力量要顶上去,尽可能地为企业发展扫除技术障碍。”
建共同体:创新走深,驱动高质量发展
雷宏团队围绕高效催化技术,先后为企业解决有机硅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铂催化剂循环使用、产品选择性提升等难题,帮助企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废弃物排放;马腾飞团队积极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全链创新体系,助力企业搭建中试创新平台、打破成果转化瓶颈、推出高附加值的产品;郁炜团队聚焦企业智能化转型需要,将为企业研发个性化大数据系统、数字化检测设备和可替代人工操作的设备……
随着与企业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创新已成为衢州学院各博士站点的行动自觉,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推动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譬如,围绕推动企业高端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智能化输配电装备创新团4年建10站,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22个,帮助2家企业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企业获批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企业通过智能工厂认定。
“学校的博士创新站经过实践探索和升级更新,已经进入了迭代提质的3.0阶段。”衢州学院院长郑友取表示,接下来,学校将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文章,从模式、机制、成效上进行迭代升级,完善从面向企业“建站”到面向产业“建团”再到面向区域“建体”的融合发展模式。
建共同体,衢州学院将落子衢州智造新城等地,相关建设已在紧锣密鼓地规划中。在王海伦看来,相比其他高校,衢州学院的优势便是能站在博士创新站和博士创新团的肩膀上,将研究与服务进一步推向深入,无须“另起炉灶”。学校各博士站点服务企业从“有什么给什么”到“需要什么给什么”转变,据不完全统计,已帮助申报发明专利、联合攻关项目、评奖评优、共建研发中心等近300项,联合获批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服务共同体12个,认定市级创新联合体6个,成立研发中心38个。
接下来,衢州学院还将实施“百千亿”行动计划,做实百个以上站点、组织千名以上师生和技术骨干、承揽累计亿元以上合作研发项目,健全专班推进和首席站长制,合力打造校地融合的创新共同体,进一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