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政协:https://mp.weixin.qq.com/s/CEmLY4AAvk8aHnJVfw_FoQ
今天上午,衢州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隆重开幕。13位政协委员围绕营商环境优化、城市招商、建设人才科创高地、培育高技能人才、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建设、工业平台建设、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等议题,作口头发言。一起来听听,哪些说到了你的心坎里?

以敢闯敢干的决心
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创造更优营商环境
打造民企一流政务环境。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打造“市内+市外”“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政企沟通平台机制。健全多层级、全覆盖挂联产业、服务企业、联系商会机制。
打造民企一流法治环境。成立“民营企业快速维权中心”和“政府合同履约监管中心”,建立健全政府守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和涉企行政执法备案机制。
打造民企一流市场环境。推进国企民企公平竞争,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培育做大本土品牌,双向发力“地瓜经济”,推动衢商经济向衢州经济的高效转化。
打造民企一流经济环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加快建成四省边际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市场网络。制定阶段性资金支持方案,形成投资矩阵。深化校企合作成果,出台奖补激励政策。
打造民企一流人文环境。建议定期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把每年的11月1日创设为“衢州民营企业家日”,并多维度表彰激励企业家。
打造民企一流政务环境。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打造“市内+市外”“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政企沟通平台机制。健全多层级、全覆盖挂联产业、服务企业、联系商会机制。
打造民企一流法治环境。成立“民营企业快速维权中心”和“政府合同履约监管中心”,建立健全政府守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和涉企行政执法备案机制。
打造民企一流市场环境。推进国企民企公平竞争,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培育做大本土品牌,双向发力“地瓜经济”,推动衢商经济向衢州经济的高效转化。
打造民企一流经济环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加快建成四省边际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市场网络。制定阶段性资金支持方案,形成投资矩阵。深化校企合作成果,出台奖补激励政策。
打造民企一流人文环境。建议定期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把每年的11月1日创设为“衢州民营企业家日”,并多维度表彰激励企业家。

强化城市招商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业态
编制一个业态规划。明确规划编制牵头主体,编制城区服务业业态布局规划。厘清业态定位,避免功能同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产品。
形成一个系统手册。从整体梳理、分区定位、单体项目以及专项专类四方面入手制定招商手册,每年更新、不断完备,充分汇总服务人口、物业条件、相关政策等要素。
出台一个统一政策。加快出台现代服务业招商总体政策和扶持分类政策,助推服务业高端品牌落地,破解当下“高端的不进来,进来的不高端”的情况。
构建一套保障机制。建立市区服务业招商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制度,组建一支知运营、懂市场、擅谈判的城市招商队伍,将城市服务业招商列入考核指标,加快形成城市服务业招商的浓厚氛围。

加快建设科创高地
迭代升级新材料标志性产业链
强化人才引育留用,成就创新沃土。引才方面,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探索实行团队考核激励机制;育才方面,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可持续的梯度成长机制;留才用才方面,构建“事业+企业”“编内+编外”“全职+兼职“研发+推广”的多层级人才队伍结构,以及名利双收的人才激励机制。
构建横向创新生态圈,破除孤岛效应。推动构建高端新材料制造创新平台产业集群,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圈,优化与国内优势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用好“政产学研用”平台,建立共建共享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优化知识产权产业链布局和国际布局。
打造垂直共生生态链,拉长产业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新材料场景应用,推进“招大引强”“培大育强”两大专项行动。

提升大搬快聚内生效能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提质赋能提高“三块地”产出效率。在“三块地”总量一定情况下,实现土地由低效变高效,经营由分散变规模,产业由单一发展变融合发展,完成产出效率提质赋能。
价值重塑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重塑劳动力和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济建设用地,实现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值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系统施策共享优质公共服务。打好规划建设基础,提供制度设计保障,实行政策业务“掌上办”,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均等化。
智慧治理实现精准决策高效管理。加强数智分析、管理和服务,构建数智支撑机制,实现大搬快聚过程的精准决策和高效管理。

做大做强农业主体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培大育强,解决主体“小”的问题。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发展格局。迭代完善“大三农”政策,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主体。加快实施农业“双强”项目,推动实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
政策集成,解决主体“散”的问题。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加大承包地集中连片流转力度,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比例。完善金融保险政策,充分发挥银行、保险的保障作用。
补链强链,解决主体“弱”的问题。优化提升乡村营商环境,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链主”型企业落户衢州。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强化用地、资金、人才、科技保障,推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

创建省一流技师学院 加快培育高技能人才
抢抓机遇,创建一流技师学院。站上职技教育大发展的风口期,把握我省推进一流技师学院建设的契机,积极培育创建省一流技师学院。
加大统筹,推进职技贯通整合。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职技教育,创新职技院校管理机制,统筹整合资源,推动职技融通贯通。
产教融合,设置建设专业群体。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设置建设省一流技师学院的专业(群),加快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健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培并举,通过共享校企资源、加强师资培训等方式,突破体制约束,增加科研激励,开通职称评聘通道。

深化“两山合作社”改革 探索山区共同富裕新路径
“标准地”建设实现规模经营。聚焦生态共富产业建设生态“标准地”,重点聚焦“空心村”、整村搬迁建设整村运营“标准地”。
“傍大款”提升项目招引质量。引入实力强、专业化合作伙伴,提升招引项目质量和专业化经营效益。绘制各类细分生态产业招商地图,开展“标准地”精准招商。
“全方位”提供金融保障支持。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两山转化产业基金规模。
“普及化”实现乡(镇)村网点全面覆盖。完善三位一体合作开发平台体系,增加乡(镇)村网点建设。
“市场化”创新经营机制。形成生态资源资产入股分红的收储机制、利益反哺可持续发展机制、多次分配的利益共享机制。
“精准化”设计“空心村”、整村搬迁项目。重点谋划偏远山区“空心村”和新型城镇化整村搬迁的闲置资源收储、整合与开发,加快推进村级“生态账户”建设。
规范化”实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质增效。建立公共品牌生产销售规范,规范指导合作社和农户生产,由“两山合作社”集中销售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