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孔氏南宗文献丛书》新书发布暨南孔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由衢州学院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编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孔氏南宗文献丛书》共48册,收录孔氏南宗族人的著述41种,记载孔氏南宗的著述2种。
《孔氏南宗文献丛书》的编纂出版,是继明代沈杰整理汇编《三衢孔氏家庙志》之后,对孔氏南宗文献所进行的第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汇编出版。值此之际,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记者对话《孔氏南宗文献丛书》主编、衢州学院教授、衢报人文智库特约专家吴锡标,一同走近孔氏南宗研究的新高地。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孔氏南宗文献丛书》的编纂出版是基于何种背景?
吴锡标:南宋初年,孔子第48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扈跸南渡,寓居衢州,重建宗庙。在此后的近900年历史中,孔子后裔在南方广大地区衍生出众多支派,逐渐形成了以衢州孔氏家庙为重要物质遗存、以衢州孔氏为核心、支派遍布江南地区、由孔子后裔组成的特殊宗族——孔氏南宗。孔氏南宗在孔氏宗族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明代胡翰、清代魏禧等著名学者均以之为“孔氏大宗”。孔氏南宗族人在政治、教育、文化诸方面对当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两次视察衢州期间,分别作出“南孔文化关键要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要“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的重要指示。长期以来,衢州学院积极践行习近平同志的重大嘱托,扎实推进孔氏南宗研究,不断彰显学术特色。
孔子世家著述延续时间极长,涉及范围极广,内涵极其丰富,是全国罕见的“文献故家”。孔氏南宗著述是孔子世家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且长期处于平民地位,加之支派众多而分布广泛,孔氏南宗文献散佚情况相当严重。同时,现存资料又极其分散,严重制约了孔氏南宗研究工作的深入推进。鉴于此,衢州学院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于2016年正式启动孔氏南宗文献搜集整理与汇编出版这一重大项目。

《孔氏南宗文献丛书》新书发布暨南孔文化研讨会现场

吴锡标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孔子世家是全国罕见的“文献故家”,孔氏南宗继孔子之德教,以诗书传家,代有著述,文献丰富,能否请您简要概述其内容?
吴锡标:孔氏南宗文献主要包括孔氏南宗著述、孔氏南宗谱牒两大类:孔氏南宗谱牒文献种类繁多,包括孔氏南宗宗谱、族谱、家谱、家乘、祠谱、渊源录等;孔氏南宗著述包括孔氏南宗族人的著述和记载孔氏南宗的著述。鉴于谱系文献的特殊性,本次丛书整理汇编中未予收录。
据现存的各种可考史籍,孔氏南宗著述类文献有100多种,于经、史、子、集各部类皆有著述,经学类著述以经学的注解和阐释为主,史部著作则以传记、杂史、方志各类著述为多,子部类著述以类书类、医学类著作成就为大,孔氏南宗族人的各类著述,以集部著作最多。然而,孔氏南宗文献散佚情况特别严重,至今仍存世者仅40多种,经部文献全佚。
历代南宗族人著述中,就孔氏南宗各支派来说,宋元时期的著述基本都是南宗派族人所作,明代著述主要出于衢州派句容支,清初以江西临川支(江西黎川人)著述较多,此后以浙江桐乡支最盛,句容支次之,而江苏吴县支、兴化支和南宗派也有著述。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有学者认为“这一工程对孔氏南宗文献的汇集、保存与传播有当代之利,更有后世之功”,《孔氏南宗文献丛书》出版的意义有哪些?
吴锡标:有关孔氏南宗文献与史料的整理,历史上著述有:明代正德间沈杰编刻《三衢孔氏家庙志》;清道光间陈朴编著《孔氏家庙志》二卷(今不传);民国间徐映璞编著《孔氏南宗考略》等。
历史上对于孔氏南宗文献的整理虽取得一些成就,但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如不及时搜集整理孔氏南宗文献,一些孤本或独家收藏文献,将长期密封于书府大库而不为学者所知;散落于民间的部分孔氏南宗文献也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面临损毁甚至消亡的可能。孔氏南宗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内涵的进一步深化,都有赖于对孔氏南宗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孔氏南宗文献丛书》主要系统整理孔氏南宗著述类文献,主要包括孔氏南宗族人的著述和记载孔氏南宗的著述。在全面系统考订的基础上,我们将现存的孔氏南宗著述影印出版,并就影印出版的孔氏南宗著述撰写“提要”。“提要”为学界研究南孔文献提供了有效线索,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本丛书的出版有助于孔氏南宗家族文献的有效抢救和保护,将为孔氏家族研究与区域社会史研究等领域提供文献支撑,可以进一步推进孔氏南宗及孔氏宗族研究,为孔氏南宗文化更好地服务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启示。其出版也将为推动江南家族史与江南社会文化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关孔氏南宗的各类著述大多深受儒学文化的影响,整理孔氏南宗文献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