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大家谈】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应用型大学建设保驾护航

浏览:868次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24日

编者按: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体教职员工把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为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校网站现开设“立德树人·大家谈”专栏,邀请全校广大教职员工围绕“立德树人”谈理念、谈做法。

郑启富: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应用型大学建设保驾护航

我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重要思想,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打好“引才、用才、留才”的组合拳,紧紧围绕学校的申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为应用型大学建设保驾护航。

多措并举引人才

重金投入,尽我所有。在全国各地“人才争夺战”的大环境影响下,我校贯彻落实市引才政策,对引进的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给予≥60㎡(约100万元)的购房补贴、≥4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通过考核后给与≥12㎡(约20万元)的购房补贴,以及我市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给予的≥2万元的人才津贴。

领导重视,政策倒逼。学校成立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人才引进工作的领导。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人才引进责任制,强化责任考核,对完不成人才引进任务的二级学院,除了主要负责人接受约谈外,二级学院将减少招生指标。

院士团队,高端合作。学校围绕市委市政府“1433”发展战略,立足衢州,服务衢州高质量发展。引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士团队,充分发挥院士团队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培养衢州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专业人才,解决衢州产业转型升级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扩大宣传,主动出击。参加浙江省人社厅、衢州市人社局组织的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主动对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硕博研究生专场招聘活动。此外,通过学校官网、招聘网站和微信自媒体等途径发布招聘公告,扩大引才的宣传效果。

营造环境育人才

营造贴心留才环境。开通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率先设立“最多跑一次”人才服务窗口,创新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券”、购房“特优贷”、“人才金卡”、“人才公寓”等,积极营造利于人才生活和发展的“软环境”,对引进的人才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最大程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白云小区人才公寓及市政府支持我校的“锦西家园”人才公寓,引进人才拎包入住,享受2年免费入住的福利,目前已有59位人才入住。

构建科学培养机制。政治上信任人才,落实校领导班子、二级学院领导班子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积极听取高层次人才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9位高层次人才晋升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工作中关心人才,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前两年不考核工作量,鼓励博士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在企业经受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相继出台《衢州学院教师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衢州学院“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衢州学院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衢州学院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聘任与管理办法》等文件。2011年以来引进的博士中,已有37人获评副教授,7人获评教授。博士们已经成为服务衢州发展的急先锋,我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强化科学激励机制。事业上支持、激励人才,建立系统的人才培训、评聘、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出台《衢州学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破格申报的规定》《衢州学院实施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衢州学院赋予教师更大科研自主权全面激发学校创新活力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将校企合作服务衢州发展作为考核奖励核心指标,为博士人才的能力展示提供了广阔空间。发挥家门口大学优势,组织教授、博士服务企事业单位940余家,计4000余人次,有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80余项。

创造平台用人才

2017年5月,学校党委下发《中共衢州学院委员会关于开展博士工作站建设的通知》,鼓励建立企业博士工作站。博士创新团队涉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数字经济领域、氟硅新材料领域、教育领域、乡村振兴、政府规划等各个领域。截至2020年底,我校已建立了博士工作站77家,基本覆盖衢州的主要骨干企业。 “博士工作站”品牌,已经成为衢州地区科技创新的活水源头,企业成果转化的摇篮,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近期,衢州市科协在总结提升博士工作站建设基础上,开展博士创新站建设,现在,我校已认定19个博士创新站。

科研项目量质双提升。博士创新团队建设有效带动了学校科研项目的增长。2020年,我校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到款实现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有作为。博士创新团队建设有效助推建站主体改进生产工艺、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博士工作站成为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重要主体,在我校承办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科技成果拍卖会上,共推出2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总成交价1000多万元。

应用型人才培养显担当。年轻博士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勇挑重担,成效凸显。2020年,各项学科竞赛硕果累累,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7项、国家二等奖26项、国家三等奖37项,省特等奖2项、省一等奖142项。据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学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颁发的《全国普通学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统计,我校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学科竞赛排名上升到第174位(全国约1250所本科院校)。(人事处处长 郑启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