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南宗史话(五)

浏览:3129次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07日

按:《孔氏南宗史话》原连载于杜泽逊先生主编《国学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篇为第五篇,发表于《国学茶座》总第二十期,2018年9月出版。

孔氏家族于动荡之际南渡,部分族人于途中择地而居,如孔若罕滞于泰兴、孔端佐居于镇江等。建炎三年(1129)初,孔传、孔端友等人寓居衢州,在漫长的岁月中,其后人复因仕宦、游学、避乱等原因分迁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地。由此,孔氏南宗形成了以衢州为圣地、联系紧密、家族文化深厚的众多支派。各支派注重敬宗收族和文化传承,涌现了一批德行崇高、才干突出的人物。兹以永康支、青镇支、建德分支、新城分支为例,对各支派历史人物予以选介。

一、孔氏南宗永康支人物

南宋初年,孔端躬、孔端阐兄弟及其后人寓居永康榉川(亦称桂川,今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榉溪村),筚路蓝缕,开创基业。榉溪村山川秀美,林木苍翠,孔氏族人于此且耕且读,读书习礼,进而分迁永康、仙居、新昌等地,永康孔氏逐渐成为“婺之永康民族”(应良《先德堂记》,见民国《永康孔氏宗谱》卷二八《艺文》),《磐安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将其称为“孔氏婺州南宗”。榉溪村至今古韵犹存,榉溪孔氏家庙于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榉溪村于2014年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一)去鲁南渡的孔若钧、孔端躬父子

孔若钧,原名若焘,字益元,孔子第四十七世孙。若钧子三:孔端躬、孔端阐、孔端任。南宋建炎二年(1128)底,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扈跸南渡,孔若钧携子端躬、端阐等人侍从。孔若钧父子侍从宋高宗至台州章安镇,后路经榉溪,孔若钧病逝。孔端躬爱榉溪山水之秀美,遂葬父于榉溪钟山后坞,并寓居于此。

孔端躬(1058—1138),字子敬,年少力学,北宋时登进士第。北宋宣和三年(1121),任承事郎、大理寺评事。孔端躬任职勤勉,享有较高威望,“持身清白,谳狱恕平,吏畏其威,人怀其惠”(民国《永康孔氏宗谱》卷七《世系传·孔端躬》)。民国《孔子世家谱》记载,孔端躬于绍兴八年(1138)去世,年八十一,则孔端躬南渡时年过古稀,孔若钧更为年迈。以如此高龄而侍宋高宗至台州,实属罕见。寓居榉溪以后,孔端躬身处动荡之世,心忧国事,远离故土,又遭逢父丧,心境十分凄凉。尽管如此,他还是充满传承家学的信心和决心,诗作《金钟山后坞先茔初成有感》可见其心迹:“流寓他方旧虑忘,重逢道眼示青囊。山迴天马金鞍应,水绕虹桥玉带长。自信尼防通地脉,还期申甫起家祥。儒林世泽垂悠久,不啻牛眠跃马岗。”(永康《孔氏宗谱》卷二八《诗册内集·金钟山后坞先茔初成有感》)

(二)丹阳书院山长孔克英

孔克英(1291—1347),字中夫,又字积中,孔子第五十五世孙。孔克英为东阳永宁、永寿两乡巡检孔思靖之子,出生六月而父卒,在母亲陶氏的教育下力学成才。他幼年颖悟,勤勉好学,“八岁即能自奋于学,吟五字诗,辄得清丽闲雅之趣,人誉之曰‘奇童也’。而工为文,词复蔚赡有精魄。而府君益孜孜勿懈,凡遇先生长者必问道而考德焉” (宋濂《丹阳书院山长克英璜铭》,见民国《永康孔氏宗谱》卷二八《艺文》)。聪颖的天资加上“孜孜勿懈”的努力,使其学识宽博浑厚,甚至连“为人慎许可”的俞希鲁也称他为“伟丈夫”。

孔克英学识突出,风神俊迈,时人吴基德称:“余昔年与双溪吕公游时,识乃翁积中山长,人物之伟秀,文德之化光,窃忻慕之不能已。”(吴基德《永康孔士安先生墓铭》,见永康《孔氏宗谱》卷二八《艺文》)。明朝大学士宋濂曾亲聆孔克英讲学,时隔二十多年,依然对其纵横议论的风采记忆犹新,“濂自弱龄时,见府君于金华山中,荐绅方满座,而府君扬擢古今,陈义甚高者,盖忻然无倦色”(宋濂《丹阳书院山长克英璜铭》)。孔克英晚年任太平府丹阳书院山长,虽期年而殁,然化育之功显著。据乾隆《太平府志》卷八《学校·当涂县·书院》,丹阳书院位于当涂县东南八十里黄池镇,刘贡士于宋景定五年(1264)兴建。孔克英任山长期间,用心教诲,培育了众多英才,宋濂、永康文人池裀、仙居文人丁珪等人均对其推崇有加。 

(三)孔希仁

孔希仁(1328—1383),字士安(或作“仕安”),孔克英长子,孔子第五十六世孙。良好的家学培育了孔希仁醇厚的学养,时人吴基德称其“气和而性醇,行端而学粹”(吴基德《永康孔士安先生墓铭》,见民国《永康孔氏宗谱》卷二八《艺文》),故被推举为永康县学奉祀礼生。永康知县因孔希仁学行俱优而荐举其为永康县学教谕,赴礼部考试而文采灿然,实授教谕一职,光绪《永康县志》卷五《职官·明教谕》载其名。执教期间,“里中士子翕然归焉,及诸门生多擢上第,风纪重任不绝其人”(吴基德《永康孔士安先生墓铭》),宋濂称其“有名于时”(宋濂《宋太史景濂送永康孔教谕士安往曲阜谒庙序》,见民国《永康孔氏宗谱》卷二八《艺文》)。

元代以来,孔氏南宗族人常赴曲阜拜庙会族,孔克英父子均有此举。孔克英曾远赴鲁地,衍圣公孔思晦对其才学推崇不已。历数十年,孔希仁于洪武十二年(1379)携次子孔诹赴曲阜拜谒林庙,婺州文人宋濂、姜焴,缙云文人梅熙等人作诗文赠之,李昱在送行诗中展望孔希仁赴鲁见闻:“入庙定闻周礼乐,到乡因会鲁衣冠。”(李昱《草阁诗集》卷六《送孔士安教谕之孔林十六句》)孔希仁在曲阜与族人言谈欢洽,衍圣公孔希学书写“燕申之堂”赠之,其中体现了孔氏南北两宗的深厚情谊。

(四)“南宗之伟望”孔毓周

孔毓周(1628—1692),行崇廿四,字郁之,号南屏,永康支大盘派下田长房族人。孔子第六十七世孙。孔毓周躬行仁义,乐善好施,受到时人尊崇。他为人慷慨,兼通武略,积极维持地方治安。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乱初起,时局动荡,磐安山寇扰劫,乡里众推孔毓周为义社长。孔毓周勇于任事,率领士民抵御贼寇,“生人之命殆数十百家,遐迩衔恩,口碑道载”(陈启眸《南屏公传》,见民国《永康孔氏宗谱》卷二九《艺文》)。其时,浙江总督李之芳移营衢州,于戎马之隙编辑《行间日记》,记载各地武功兵事,其中便有孔毓周事迹,并旌其门曰“才长御侮”。因御侮之功,时人赠号“南屏先生”,以之为乡里屏翰。孔子第六十七世孙、衢州翰林院五经博士孔毓垣对孔毓周“文韬武略,可以捍患,可以安民”的品德给予高度肯定,赞其为“南宗之伟望”(孔毓垣《南屏公像赞》,见民国《永康孔氏宗谱》卷二九《艺文》)。

(五)行类“老莱”的孔毓铨

孔毓铨(1727—1803),行崇四七七,字天宰,号选斋,永康支小盘派族人。幼年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平生侍母至孝,牢记母亲深恩,逢母亲抱怨则“劳而不怨”。母亲年逾九十,他已七旬,“依依爱慕,不殊赤子之年,则《诗》所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者可为公咏焉矣”(陈世窦《饮宾选斋公暨陈氏安人传》,见民国《永康孔氏宗谱》卷二九《艺文》)。孔毓铨以居仁由义之行受人推崇,被举荐为饮宾,又以孝闻名,“人皆比之老莱云”(光绪《永康县志》卷七《人物·孝友·国朝·孔毓铨》)。

 

二、孔氏南宗青镇支人物

青镇位于今浙江桐乡市乌镇(古称乌青镇)境内,孔氏南宗族人孔公昉于明代自湖州迁居青镇,为青镇支始祖。孔氏家族为青镇望族,涌现了设法赈饥的乡饮宾孔尚宗、刘宗周目为“伟器”的孔衍洙、名载(光绪)《嘉兴府志·孝义传》的孔毓玠、朱轼司赈山西时推为“贤能第一”的孔传忠等人物。同时,青镇孔氏涌现了一批机敏颖悟的女史,引人瞩目,“孔氏世居乌镇,代出名媛,姊妹风雅,萃于一门,足补妆台佳话”(胡昌基《续檇李诗系》卷三八《孔昭蕙》),兹择其著者予以介绍。

(一)培育子孙成才的孔传莲

孔传莲(1692—1757),孔子第六十八世女孙,孔毓瓒幼女。孔传莲以情深才俊为人所知,并以贤良载入光绪《嘉兴府志》。她的诗作表现出超越闺阁门限、心忧苍生社稷的宽阔胸怀,《寄夫子宜川》云:“羽檄驰荒徼,征求感《大东》。莫嫌劳瘁剧,黾勉救疲癃。”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三一载录此诗,并盛赞孔传莲忧民忧天下之情怀。中年丧偶之后,她历经颠沛流离,不尽的苦楚与辛酸在《幻梦杂记》《虞山闺秀马荃字江香工画花木……戏题一篇》等诗作中均有流露。

孔传莲丧偶之后,生活窘迫,但她含辛茹苦,以诗书课子弟。在其培育下,儿子冯浩成进士、入翰林,充国史馆纂修,后又任湖南巡抚、监察御史等职。年老以后,孔传莲复指点幼孙冯应榴。胡昌基称“(孔传莲)生平工诗善笺札,冢孙星实光禄幼与同寝,笔墨多出其指授”(胡昌基《石濑山房诗话》)。“星实光禄”指冯浩长子冯应榴(字贻曾,号星实),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四川学政、御史、江西布政使等职,为官清正廉明,为民拥戴。

(二)不平而鸣的孔继孟

孔继孟(1703—1766),进士孔传忠之女,乌程国学生夏祖勤之妻。夏祖勤因病去世时,孔继孟年二十八,孤子夏耀曾年仅五岁,家境维艰。孔继孟侍奉翁舅,主理家政,教育稚子,乡里以为贤孝而才秀,“幼淑顺柔嘉,习姆教,读书明大义”(冯浩《孟亭居士文稿》卷三《夏节母孔孺人传》),著有《桂窗小草》。孔继孟生平坎坷,诗中多有幽怨孤寂之感与悲愤不平之意。《白秋海棠》借咏花抒发青春零落之感:“月底朦胧迷蝶梦,雨中寂寞断人肠。更怜零落深秋里,几处残丛傍夕阳。”(阮元《两浙輏轩录》卷四〇)《秋夜登楼有感》表达了壮志不得酬的悲愤:“辜负半生男子志,那能一吐气如虹”(胡昌基《续檇李诗系》卷三七)。

(三)悼亡凄苦的孔继瑛

孔继瑛,字瑶圃,孔子第六十九世女孙,孔传志之女。著有《瑶圃集》《南楼吟草》《诗余》《鸳鸯佩传奇》等,惜乎不存。孔继瑛年轻时悉心教子,年长丧夫,一腔深情见于诗文,悼亡之作尤其凄苦。陆以湉《冷庐杂识》“妇人悼亡诗”条独举孔继瑛与戴兰英诗句:“悼亡诗多名作,而妇人悼亡诗绝少。吾邑孔瑶圃女史(沈青斋观察之母)诗云:‘甘回蔗境亦何曾,卅八年光感废兴。七品头衔添白发,一编手泽共青灯’;‘医从隔岁求无益,命入残冬续未能。风雨南窗思往事,偷生此际独沾膺’,语独沈挚。又嘉兴戴兰英女史诗云……亦悽婉动人。” 

(四)“闺秀之冠”孔昭蕙

孔昭蕙,字树香,孔子第七十一世女孙,拔贡孔继元孙女、贡生孔广南长女,生员朱万均之妻。孔昭蕙生性颖悟,诗才负盛名,著有《桐华书屋吟稿》。十三岁时,父亲孔广南远赴山东,孔昭蕙赋《中秋玩月》:“今夜团圆月,清光万里同。恐添慈母思,不敢说山东。”(见王延梯辑《中国古代女作家集》)该诗表达了少女对远方父亲的思念,语言简洁明了,却又耐人吟咏寻味。思念表妹的《秋夜怀月波沈表妹》亦语浅而情深:“转瞬秋光又一年,红莲落尽桂华鲜。离心欲寄天边月,常照佳人玉镜前。”《哭韬夫大弟》《夏日自遣》《思亲》等诗作,或深切沉痛,或婉转曲折,虽风格不尽相同,而皆能曲尽其情,幽隐都现。在孔氏南宗诗人中,孔昭蕙可谓风格鲜明、影响广泛者,“诗才敏妙,远近索者麇至,信笔酬之洒如也。檇李诗人吴澹川、顾樊桐皆推重之,推为‘闺秀之冠’”(光绪《桐乡县志》卷一八《列女下·才媛·嘉兴诸生朱万均妻孔恭人》)。

(五)“督课綦严”的孔庆贞

孔庆贞,字珊珊,孔子第七十三世女孙,孔宪采长女,新昌县学训导蔡瑞桐之妻。孔宪采,字雅六,诗文俱佳,著有《双桂轩古文》《老学庵诗稿》等,名载光绪《嘉兴府志·文苑传》。孔庆贞敏慧聪颖,同时深受父亲影响,为人端庄,寡言慎行,明礼义而通诗文。因才学出众,“尝为女弟子师,督课綦严”(《孔氏东家外史补遗·蔡节母孔孺人传》),常劝人立志读书,受人敬重。不幸的是,她一生多悲苦,所生三子一女年幼夭折,年三十一而夫亡。后以堂侄蔡宝爔为嗣,持家勤俭,教蔡宝爔成才。

 

三、孔氏南宗建德分支人物

建德分支隶属于孔氏南宗衢州派五支,族人为孔端隐后裔。孔端隐次子孔瑄守墓居句容青城,孔瑄长子孔撰迁居句容孔巷,为孔巷始迁祖。孔撰长子元祥(行万二)复衍为四户:原亨户、原福户、原基户、原贵户。原福户族人孔伯隆为孔子第五十七世孙,孔端隐九世孙,于永乐二年(1404)屯田池州府建德县(今安徽池州市东至县),居横山天井坂,遂为建德分支始迁祖。孔氏南宗建德分支为当地望族,族人诵经习礼,代有英杰。

(一)栋梁之材孔贞时

建德孔氏贤士众多,其犹著者当推孔贞时、孔贞运兄弟,“时人比之轼辙郊祁”(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九四《子孙著闻者考·孔贞时》)。

孔贞时(1571—1620),字中甫(亦作“仲甫”),号太华(亦作“泰华”),孔子第六十三世孙。万历四十一年(1613)成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检讨、起居注等职。为官期间,作有大量奏议诰敕,为文“详赡典要,为时所称”(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九四《子孙著闻者考·孔贞时》)。名篇《足兵足饷议》广为传颂,《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卷三七八《孔姓部列传·孔贞时》称其“娓娓千言,悉中窾要”。著有《在鲁斋文集》,诗文表现出对国事深切的忧虑,描述战争不断、自然灾害频发、百姓乱离之时无不饱含感情,抒情或酣畅或委婉,均能曲尽其妙。 

(二)明末“贤相”孔贞运

孔贞运(1574—1644),字开仲,号玉横。《明史》有传,多种地方志亦有传。在孔氏南宗族人中,孔贞运是身居高位,政绩突出,影响广泛的名人。

孔贞运于万历四十年(1612)参加乡试,成举人。八年后,参加殿试,高中榜眼。中进士后,孔贞运历任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官至首辅。孔贞运任职期间,竭忠报国,努力救时。崇祯年间(1628—1644),孔贞运曾分别进讲《皇明宝训》和《尚书·大禹谟》。进讲之外,孔贞运多次建言献策,得到皇帝采纳。崇祯二年(1629),提出“重德行”“清饩廪”“复射圃”等六条国子监的规章制度。同年十月,“畿辅被兵,条上御敌、城守、应援数策”(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七九《子孙著闻者考》)。此外,他提出的“清言路、峻廉耻、破方隅、止搜刮”(黄之隽等《江南通志》卷一三九《人物·宦绩一·孔贞运》、减免部分均输等建议均有补时局。明末阉党焰炽,孔贞运不与过往,并“揭救郑三俊、钱谦益,俱从宽拟”(《明史》卷二五三《孔贞运传》)。

身处动荡的时局,孔贞运立身刚正,关注民生,其品行与才干得到时人推崇。陈子龙称孔贞运为“吾师”,赞其“列侍从二十年,清节最显”,“以清德表正百僚,翼亮大业”(陈子龙《安雅堂稿》卷一三《句曲孔夫人传》)。夏允彝称孔贞运为“贤相”,并且称“天生相国以辅天子”(宣统《建德县志》卷一九《艺文二·姚夫人传》)。

(三)“隐居力学”的孔尚大

孔尚大(1621—?),字德载,号五若,又号茶坞老人。明末池州府学附生,专研《易经》。入清,“隐居力学,博通经史,著《道之园集》,工诗书,士林珍之”(道光《建德县志》卷一六《人物六·孔尚大》)。孔尚大明理修身,于山林间体悟自然生机,作有众多山水诗,如《饮马涧》《梯云磴》《烂柯石》《隐山寺诗》等。《墨溪》一诗可见其传神笔触,诗云:“胜地溪流水一方,水如泼墨尽生香。波心倒映天为纸,雁写悬针字几行。”

(四)“郡邑领袖”孔兴宷

孔兴宷(1654—1717),字循声,号复庵,孔胤霖三子,孔子第六十六世孙。生而颖悟,康熙七年(1668),“冠童子军,食饩郡庠,试辄高等,群推为‘郡邑领袖’”(宣统《建德县志》卷一五《人物·儒林》)。此后,科场蹭蹬,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成贡生。孔兴寀敏而好学,博览群书,“经史百家,靡不淹贯,繙阅抄录,至老不倦”,为人敦朴,持身介洁,“操履笃实,雍然有儒者之风”(乾隆《池州府志》卷四七《人物志·文苑》)。池州士人仰慕其品行与才学,前往求教者甚众,其中多有进士及第者。

 

四、孔氏南宗新城分支人物

新城贤溪孔氏属衢州派长支,为孔琬之后。乾道二年(1166),孔琬任临川县丞,遂家焉,为临川分支始迁祖。此后,孔琬四世孙孔温宠自临川迁居新城贤溪(今抚州市黎川县宏村镇),其后裔遂生息繁衍于此,渐成当地望族。明代中期,新城孔氏族人兴建祠堂,创设贤溪书院,兴起文教,化育子弟,当地文风丕振。

(一)“真高士”孔鼎

孔鼎(1599—1678),“孝友先生”孔尚举之子,孔子第六十五世孙,名胤雅,字正叔,号桂山。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筑室须眉峰,研探《易传》及天官地理之学”(雍正《江西通志》卷八四《人物一九·建昌府二·孔鼎》)。

魏禧说,他对三位“老而好学,能下人者”(《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八《叙·孔正叔楷园文集叙》)印象深刻,孔鼎即其中之一,另两人为杨一水和李于庭。康熙初年,魏禧授徒新城,时孔鼎年近七旬,徒步五十里面见魏禧。孔鼎虽长魏禧二十六岁,却尊魏禧为师,魏禧则以兄事孔鼎。孔鼎工于诗文,著有《楷园集》,其间多有忧国伤世之辞,亦有吟咏山水之辞,魏禧为其作序时,不但称道孔鼎志节坚定,而且称赏文章“韵折多奇气”。

新城孔氏族人与宁都魏氏、“易堂九子”交往密切,常相论道,孔鼎为其中的活跃成员,并受到“易堂九子”的钦仰。彭士望称孔鼎“明于古今之故,闵世嫉俗,著书繁芿”(《耻躬堂文钞》卷二《书·复孔正叔书》)。康熙十七年(1678),孔鼎寿终,时年八十岁。五月,孔鼎之子,魏禧门人孔兴鹏手捧讣文至魏禧处,魏禧“捧书痛哭”,“易堂先后辈咸相悼叹”(《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一四《文·祭孔正叔先生文》)。同年九月,魏禧至孔鼎墓前,以祭文哭之,祭文中称孔鼎为“第一至交”,并推崇其为“真高士”、“真学者”、“真虚心”、“真朋友”。

(二)好武慕义的孔仲隆

孔仲隆(1610—?),孔子第六十五世孙,以慷慨好义,谋略过人闻于当时,兹据魏禧《孔仲隆六十寿叙》(见《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一一《叙》)略述其生平。孔仲隆为人质朴,魏禧称“其言讷然不出口,性朴直,不知世有机诈事”。爱好武艺,“少时好击剑,轻财慕义”。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孔仲隆对其子孔之逵兄弟说,生逢乱世,应当勤习武术,固守章句并没有意义。他召集诸子习武,“习技击以为常”。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各地抗清斗争不绝,江藩亦率领一支队伍抗清,邀请孔仲隆入幕,孔仲隆至江幕,但后来失望而归。这表明孔仲隆在当时有着不小的影响,至江藩幕府的举动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与恢复故国的志向,失望而归则是出于他对江藩队伍战斗力的判断。

(三)魏禧高足孔之逵

孔之逵,字用仪,孔仲隆之子,孔子第六十六世孙。他是魏禧弟子中年长而才学突出者,深受魏禧器重。魏禧著有《左传经世》,孔之逵于此书用功勤苦,魏禧《赠门人孔用仪五十》(见《魏叔子诗集》卷四)写道:“昔年相结交,子我实雁行。读我左氏书,折节立门庭。汝能恣讨论,起予发妙评。是书世惊赏,用者其谁能?”魏禧侄子魏世杰,与赖韦、孔之逵为石交,他以为孔之逵对《左传》的评议,得到了魏禧真传,“读评议《左传》,勺庭之道其在南矣,又非特弟多愧心也”(魏世杰《魏兴士文集》卷三《尺牍·与孔用仪》)。

(四)好古敏学的孔毓琼、孔毓功兄弟

孔毓琼、孔毓功兄弟均为新城县学生员,好学深思,乐与士人交游。二人先师事叔祖孔尚典(魏禧名弟子),后师事魏礼,用力于古文,为文尚实而黜浮。

孔毓琼,字钟英,又字英尚。其为人朴讷少言,笃诚向道,曾往曲阜拜谒林庙,南还以后,“键户竹林书院,讲求经济实学,思有以自表见”(同治《江西新城县志》卷一〇《人物五·文苑·孔毓琼》)。著有《孔伯子文集》《酬知录》《晓窗诗集》等,魏礼为其文集作序,称赏其学古之志。魏世俨称许孔毓琼文章之新意与创见,“观其所为古文章,论古人疑义,往往多所发明”(《魏敬士文集》卷三《序·送孔英尚北游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八二《别集类存目九》著录有《孔钟英集》(十卷),评价其古文“颇有健气”,又叹惋曰:“意言并尽,殆由酝酿未深欤?”

孔毓功,字惟叙(一作维叙),著有《是堂集》《孔惟叙集》。其于为文,重视文之根本,注重文章之外的功夫与修养。他在给魏礼的信中写道:“某之所以服膺先生者,不徒在诗歌古文辞。”(转引自魏世俨《魏敬士文集》卷三《序·赠孔维叙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八二《别集类存目九》著录有《孔惟叙集》(六卷),提要云:“目录前有自记,歉歉然自以为未信,而欲待他年之删改,亦可谓笃志斯事者。虽骨格未坚,其规模固有自矣。” 

(五)衡州知府孔昭铭

新城孔氏族人中考取功名者甚众,进士、举人、贡生不胜枚举,其中考取进士者二人,一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进士孔毓玠,一为嘉庆四年(1799)己未科进士孔昭铭。

孔昭铭(1752—1832),字涤非,号东厓,孔广基长子,孔子第七十一世孙。新城县学廪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乡试中举,历十三年而成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六年(1801)散馆,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此段经历,朱汝珍《词林辑略》卷五《嘉庆四年己未科》、同治《江西新城县志》卷八《选举》等文献均有记载。此后,充任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会试外帘官、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科顺天乡试同考官等职。嘉庆十四年(1809),升任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复升都水司郎中,后出任湖南衡州府知府。(刘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