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孔氏南宗史话》原连载于杜泽逊先生主编《国学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篇为第四篇,发表于《国学茶座》总第十七期,2017年12月出版。
自南渡以来,孔氏南宗注重家学的传承与发展,培育了众多英才,在推动家族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均作出突出贡献。孔氏南宗历史悠远,人才辈出,前人多有考述。徐映璞《孔氏南宗考略》筚路蓝缕,考订南宗世系、家庙、家塾、碑碣、名贤等,“名贤”分四章,缕述历代名贤124人事迹。今人崔铭先《孔夫子的嫡长孙们》详考南宗人物,笔涉江南各地孔氏人物,篇幅颇大,叙述详备。此两种著作堪作考订孔氏南宗人物之代表作,本文以此为基础,参考诸种史籍,选取仕宦、善士、文苑、隐逸、淑媛等方面之代表,陈其生平,述其事迹,载其嘉言。兹分为两篇,本篇载衢州孔氏人物,下篇载孔氏南宗支派人物。
一、南宋时期衢州孔氏人物
南宋时期是孔氏南宗的形成期,孔氏族人立庙于衢,分迁各地,奠定了孔氏南宗的基业与规模。孔氏族人一方面心忧天下,关怀时局,努力济民救时,另一方面秉承曲阜家风,传承诗礼,为孔氏南宗家族文化的形成与演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南宗始祖孔端友
孔端友(1078~1132),字子交,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长孙。孔端友于崇宁三年(1104)袭封衍圣公,宣和三年(1121)任直秘阁。
建炎二年(1128)底,金兵发动对山东的全面进攻,形势十分危急。孔端友与叔父孔传召集族人进行商议,决定由孔端友、孔传等率部分族人南渡,孔端操等留守林庙。孔氏族人南渡时,携带了重要的家族文物,如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吴道子绘孔子像等。魏曙光《衍圣公孔端友南渡考》(《赤峰学院学报》2016年第8期)以为,据孔传《东家杂记》,“孔端友并未带楷木像南渡”,笔者不知其何以出此判断,兹作简要辨析。楷木像为孔氏南宗历代珍藏,清代学者朱珪、刘佳等人均于衢州孔庙亲睹圣像,并于诗作中感慨圣像传神;福建士人陈庚焕《衢州孔氏夫子夫人楷像考》赞叹圣像历史悠久;咸丰年间(1851~1864),圣像失而复得,李元度《书衢州文庙圣像事》记之甚详;抗战期间,南宗奉祀官孔繁豪护卫圣像,隐于浙南龙泉、庆元。凡此种种,足证楷木像南迁并被供奉于衢,历代族人细心珍藏。
建炎三年(1129)春,孔氏族人寓居衢州,年过五十的孔端友和孔传一道,安顿族人,操持族务。建炎四年(1130),孔端友任郴州知州,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了当地的经济与社会状况,并努力推动农业生产。绍兴元年(1131)三月,李冬至二于宜章叛乱,孔端友尽管努力抗敌,但无法平定叛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派曹伯达任郴州知州,而令孔端友主管洪州玉隆观。
绍兴二年(1132),孔端友去世。这是他到衢州的第四年,这短短的几年还包含了任职郴州的一段经历,然而他在孔氏南宗的开创基业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由于病痛折磨,他过早地离世了,带着对曲阜的思念,对族人的不舍,对时局的忧虑等种种牵挂。
(二)“衢州派”始祖孔传
孔传(1065~1139),字世文,又字圣传,号杉溪,孔氏南宗的重要奠基者。孔传后人形成“衢州派”,是孔氏南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传曾在多地任职,在任期间仁爱为怀,多行善政。任职邠州时,他铲除豪强,百姓拍手称快。任职峡州(今湖北宜昌)时,在平定鼎、澧之寇中功绩突出。孔传更为家喻户晓的事迹则是“单骑谕敌”之事。1133~1134年,孔传知抚州,1134年,与抚州相邻的建昌军出现叛乱,在朝廷招降未果的情况下,孔传慷慨赴敌营,耐心抚谕,叛乱得以平定。
作为孔氏族长,孔传关注宗族事务的开展与家族文化的传承。他传道授业,教育晚辈,弘治《衢州府志》记载“凡南渡后庙学皆传所请”。为传承家族文化,孔传着力于记载孔氏家族的典故与历史,作有《祖庭杂记》和《东家杂记》。《东家杂记》是研究孔氏家族的重要史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写道:“其时去古未远,旧迹多存,传又生长仙源,事皆目睹,故所记特为简核。”
除《东家杂记》外,孔传还著有《文枢要纪》《杉溪集》《孔子编年》等。《孔氏六帖》为搜集广泛的类书,江西诗派代表人物韩驹以为《孔氏六帖》如“富家之储材”,使士人得以“博闻”,其功用匪浅。
(三)“西山门人”孔元龙
孔元龙,字季凯,孔行可之子,孔子第五十世孙。孔元龙从学于负“正学大宗”之望的真德秀,受到真德秀赏识,《宋元学案》卷八一《西山真氏学案·西山门人》载其事迹,称其“尚志笃学”,“年至九十,手不释卷”。孔元龙与弟弟孔从龙相互切磋,成《洙泗言学》一书,真德秀《跋孔从龙〈洙泗言学〉》(《西山文集》卷三六)写道:“君以先圣之裔而研精先圣之书,其所发明,有补学者。”此外,孔元龙著有《论语集说》《鲁樵斐稿》《奏议丛璧》等。
(四)衍圣公孔文远
孔文远(1186~1226),孔搢之子,孔子第五十一世孙,绍熙四年(1193)袭封衍圣公。孔文远曾担任吉州、隆兴等地通判,政声显著,方大琮《隆兴倅孔衍圣公裔》(《铁庵集》卷九)称其“屡监州,皆以名显”。政绩之外,孔文远影响广泛的事迹便是倡建周孝子祠,(民国)《衢县志》卷一八《碑碣志三·庙·清光绪重修周宣灵王大庙碑记》等文献详载其事。周孝子,即周雄(1188~1211),字仲伟,杭州新城(今富阳)人,于衢州谋生,“衢之衍圣公孔文远相与有素”。嘉定四年(1211),周雄母亲汪氏病笃,听说婺源神仙灵验,周雄前往祷告,归途中舟次衢州,“闻母讣,一恸而绝”。孔文远深感周雄诚孝,“殓其躯以殡,建宇祀之,颜为‘宋孝子祠’”。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周雄被封为周宣灵王,故周孝子祠又称“周宣灵王庙”、“周王庙”。今存周王庙为明代重建,后经多次修葺,三进布局,分门厅、正殿和后殿,2013年获批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南宋时期,衢州孔氏还涌现了志在报国的孔端朝、孔端隐,学识淹贯的孔行可,“签书枢密院事”孔应得,相互切磋的孔应选、孔应发兄弟等人物。
二、元代衢州孔氏人物
至元十九年(1282)的孔洙让爵是孔氏南宗的重要事件,此后孔氏南宗失去尊贵的政治地位,家族的教育、祭祀、会族等活动均受到影响。艰难困苦中,孔氏族人相互勉励,不忘诗礼,展现出穷且益坚、孜孜不懈的精神风貌。
(一)两度建庙的孔洙
孔洙(1231~1291),字思鲁,后改为景清,淳祐元年(1241)袭封衍圣公。孔洙的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礼让爵位。面对忽必烈归鲁袭爵的旨意,孔洙以先祖庙墓在衢等理由,让爵于曲阜的孔治,忽必烈盛赞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商辂《续资治通鉴纲目》)。
让爵之外,孔洙两度主持孔氏南宗家庙的修建,对孔氏南宗产生至深影响。宝祐元年(1253),衢州新建首座家庙(菱湖家庙),次年建成。菱湖家庙的新建由孔元龙负责,时任衢州通判的孔洙则是重要的主持者。22年后,菱湖家庙毁于战火,在孔洙的主持下,族人齐心协力,建成城南家庙。孔洙在仕宦、著述、修庙、让爵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得到了世人的赞赏。《元史》卷一七二《程钜夫列传》记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程钜夫奉命至江南求贤,举荐了二十多人,孔洙名列其中。
(二)“民之慈父母”孔诏
孔诏,一名孔之诏,孔传五世孙,孔子第五十二世孙。元初,任衢州路西安县达鲁花赤,“介然守正,以礼义化民”(民国《衢县志》卷二一《人物志一·孔诏》)。孔诏以其仁心义举得到百姓拥戴,百姓称赞道:“孔宣差犹慈父母,久而不忘。”(徐映璞《孔氏南宗考略》卷一三《元代名贤事迹考·孔诏》)孔诏博学多才,性情淡泊,地方长官请他出任清献书院山长,孔诏辞而不就。
(三)“怀奇抱介”的孔昭孙
孔昭孙(1263~1324),字明远,孔子第五十二世孙。孔昭孙曾任慈溪主簿、江浙省掾史等职,任职时廉洁奉公,才干突出,受到世人称赏。担任江浙省掾史时,适遭荒歉,他“计富人籍田,出粟以赈,吏不能舞文,粟悉入市,其值辄减,宰奇之”(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〇《袁州知事孔君墓志铭》)。他曾任庆元路、蕲阳教职,勤勉任职,改善学风,振作当地儒风。孔昭孙为人刚正,不能容忍小人妄为。任庆元学正时,他曾师从于王应麟,虚心请教。某教授傲慢无礼,言语侵犯王应麟,孔昭孙愤然作色,表示不能与之为伍,并条举其谬诞之事,申告官府。孔昭孙以其气节与治绩备受敬重,袁桷称其“怀奇抱介”,戴表元盛赞其四种品格:“严于自修,有泗侯持躬之愿;精强嗜学,有丛子纂言之勤;当公能让,有岭南辞禄之洁;见义力争,有宁州诛妖之勇。”(戴表元《剡源文集》卷一三《送孔明远序》)
(四)福建名宦孔公俊
孔公俊,或作孔思俊,字师道,名列嘉靖《邵武府志》、乾隆《福建通志》、乾隆《泉州府志》等多种方志之名宦传。孔公俊年少颖悟,徐映璞《孔氏南宗考略》记载:“年十八,有司以先圣后裔,才德兼优,授庆元路鄮山书院山长。”此后,孔公俊历任湘潭州教授、岳州路知事等职,在各地宽仁爱民、注重教养,取得了突出的治绩。至正九年(1349),任福建同安县尹,次年倡建大同书院,士人深受鼓舞。至正十一年(1351)秋,书院建成,前为先圣殿,后为朱子祠,以吕大圭配享。至正十六年(1356),福建名士林泉生作《大同书院记》(收录于乾隆《福建通志》、乾隆《泉州府志》),文中称赞孔公俊“能因民所尊信者而兴学立教,有循吏之风”。孔公俊曾任邵武县尹,以惠政知名,嘉靖《邵武府志》称其“轻徭薄赋,爱重民力”,修建学宫时,“役不及民,财不敛众,而功告成”。
孔公俊德才兼备,受人敬仰,然而其身世之说多相龃龉。相关说法有三:其一,孔公俊为孔子第五十三世孙,林泉生《大同书院记》、嘉靖《邵武府志》、乾隆《福建通志》、万历《泉州府志》等均作此说。其二,孔公俊为孔洙之子,孔子第五十四孙,成化《孔氏宗谱》、徐映璞《孔氏南宗考略》及今人徐寿昌、崔铭先等持此说。其三,孔公俊为孔洙之孙,孔子第五十五世孙,陈旅《安雅堂集》卷六《送孔彦明教授建昌序》、成化《孔氏宗谱》所引《旧谱》、今人“虫洞尚书”《南孔大宗世系存疑》等持此说。就目前所见文献分析,笔者赞同第三种看法,即孔公俊是孔洙之孙,“虫洞尚书”已有辨析,兹不赘述。
此外,衢州孔氏于元代还涌现了黄溍誉为“六行兼修”的孔涛、宋濂以为多“侠气”的孔瀛、仁慈而好学的衢庭族长孔汾、宗晦书院山长孔思溥等人物。
三、明代衢州孔氏人物
正德元年(1506),朝廷授孔彦绳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孔氏南宗让爵期间的艰难至此得以改善。明代初年,孔氏族人志节坚定,英才辈出。复爵以后,他们更为着意于修建家庙、祭祀先祖、发展族学,孔氏南宗呈现出复兴气象。
(一)详考宗谱的孔思模
孔思模,字修道,孔子第五十四世孙。明初先后担任多地教职,用心培育士人。洪武三年(1370),举明经,任衢州府学训导。次年,任衢州府西安县儒学教谕。此后,历任河南许州襄城县学教谕、国子监学正等职,“在官皆有声誉”(弘治《衢州府志》卷十《荐举·国朝·孔思模》)。孔思模关注家谱续修工作,希望赴鲁会族,考订宗谱。洪武十二年(1379),孔思模得到地方官府的许可,北上曲阜,拜谒林庙,并与衍圣公孔希学等参校谱牒。南还之日,兖州知府卢庸作序送之。返衢之后,孔思模据《孔氏实录》《纂要》等书,叙述自圣祖以至孔子第五十七世孙之世系、族人事迹、家族典故等,纂成《东家举要》,其序文见录于民国萧山《孔氏宗谱·序文》。
(二)“孔氏贤子孙”孔克准
孔克准(1373~1429),字则夫,孔子第五十五世孙。永乐(1403~1424)初,孔克准进入太学,不久担任工部都水司主事。此后,历任太常博士、太常寺丞等职。孔克准和其他孔氏南宗族人一样,虽自幼生活于衢州,但时常思念曲阜,于是请人作《鲁林怀思图》。《鲁林怀思图》作成之后,题诗作序者甚众。杨士奇《鲁林怀思图诗后序》(《东里集》文集卷三)写道:“推克准之心,诚由先圣之道,可谓孔氏贤子孙矣。”杨荣《题孔寺丞鲁林怀思》(《文敏集》卷二)称许孔克准追念本源之孝思。当时为孔克准《鲁林怀思图》题诗或作序的尚有历任侍讲、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等职的金幼孜,历任翰林检讨、修撰、侍讲等职的王洪,翰林院庶吉士吾绅等。
孔克准以其品行与才干赢得世人敬重,金实《觉非斋文集》卷二〇《大明故承德郎行在太常寺丞孔君行状》称其“乐易谦慎,才识通敏”,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二九《孔君墓志铭》赞其“谦慎和厚,秉礼而蹈义,其奉职尤尽诚”。
(三)谦和文雅的孔克进
孔克进,字献夫,号愚庵,孔思允之子,孔子第五十五世孙。永乐四年(1406),孔克进入太学,任兵部武选司历事。永乐七年(1409),任太常博士。次年春,天坛郊祀,孔克进行礼恭敬合度,明成祖升其为奉议大夫、宗人府经历。孔克进姿仪丰美,风度过人,“为人厚重,不喜华丽”(徐映璞《孔氏南宗考略》卷一四《明代名贤事迹考·孔克进》)。去世后,杨士奇作《孔经历挽诗》(二首),诗中称赏孔克进出身圣门,幼承庭训,谦和而文雅,并表达了失去良友的沉痛心情。
(四)“心田”两字遗子孙的孔公诚
孔公诚,字贵文,孔氏南宗宗子,孔子第五十八世孙。为人淡泊,宽和慈爱,素有威望,故为乡饮大宾。他曾对人说过:“我所以存存不舍与所以遗子孙者,‘心田’两字耳。心田若好,何福不长?彼巧取掠夺者,徒为子孙作祸胎耳。”此言虽朴实,但蕴意深刻,表现出阅尽世事之后在道德追求方面的坚定与执着。
(五)新建家庙的孔承美
孔承美(1469~1543?),字永实,一字畅翁,号菱湖,孔子第六十世孙。正德十四年(1519),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为孔氏南宗第二代翰博。孔承美在京袭爵南还之时,翰林学士江澜、刑部主事方豪、河南右布政使沈杰等分别撰写诗文送行。这些诗作表达了彼此的情谊,称赏孔氏家族文化和孔承美俊伟之才,进而勉励孔承美严于祭祀,弘扬家学。还衢以后,孔承美努力振作家声,新建家庙、推动族学、清理宗派、会叙宗族,其中影响最大者当属新建家庙。正德十五年(1520),孔承美因城南家庙格局简陋、年久失修,向衢州府官员提出,意欲在西安县学旧址新建家庙。孔承美的想法得到各级官员的支持,在巡按御史唐凤仪、布政使何天衢等人的努力下,同年十一月动工兴建,次年四月落成。家庙三条轴线井然有序,家庙之西为博士公署(南宗孔府)。孔氏南宗家庙现址即此次迁建之址,现存家庙依然保持了东为家庙西为孔府的格局。
此外,衢州孔氏于明代还涌现了祁庵书院山长孔克谦、止盗安民的孔希昇、主持杭州万松书院祭祀的孔公衢等、三居乡饮宾位的孔弘章等人物。
四、清代与民国时期衢州孔氏人物
清代与民国时期是一个保守与开放精神相争竞的时代,在复古与考据学盛行的同时,反思传统、接纳西学、崇尚实学等具有开创精神的风习也逐渐形成,并最终促成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身处古今之大变局,衢州孔氏族人在推动家族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地方事务,促进社会的革新与进步。
(一)为文贵新的孔兴道
孔兴道,孔子第六十六世孙,字正寰,号淡宁,入(嘉庆)《西安县志》之《文苑传》。孔兴道为人刚正磊落,看见他人过错便真诚地予以规劝,令人心悦诚服。为学方面,他好读诗书,潜心著书,“为文词必自出新意”,受到学使的赏识。对于子弟后辈,他以传承家学相告诫:“吾家世业经畬,勿堕先绪。”(嘉庆《西安县志》卷三四《文苑·国朝·孔兴道》)
(二)孝悌友爱的孔尚楫
孔尚楫,孔子第六十四世孙,衢州府西安县庠生,入嘉庆《西安县志》之《孝友传》。康熙六十年(1721),徐奕美任西安县儒学训导;雍正二年(1724),朱大龄任西安县儒学教谕,二人推崇孔尚楫高尚的品行,“称为能扶植人伦,为详请旌其闾”(嘉庆《西安县志》卷三五《孝友·国朝·孔尚楫》)。
(三)治族不怠的孔广杓
孔广杓(1765~1815),字衡观,号太占,孔继涛之子,孔子第七十世孙。孔广杓为孔氏南宗宗子,嘉庆元年(1796)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身为孔氏南宗宗子,往往异常关注家族事务,即便尚未承袭爵位,也力图敦宗睦族,振作家风,这在孔继涛、孔广杓父子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乾隆年间(1736~1795),族长孔尚名酗酒放荡,为非作歹,侵吞赡田田租,甚且虐待兄长孔尚梧。面对此种情形,尚未袭爵的孔继涛经过公议,推举孔尚荣任族长。孔尚名联合堂侄孔衍寿、孔衍喜等,捏造罪名,状告孔继涛欺凌族长。乾隆五十四年(1789)五月,去孔继涛父亲孔传锦(上任翰博)逝世甫四年,孔继涛未承袭爵位而去世。同年十二月,孔广杓怀着对父亲的思念,上书曲阜衍圣公,提出改换孔尚荣为族长的建议。在衍圣公孔宪培的介入下,事件得以解决,此时离孔广杓袭爵尚有七年。此后,孔广杓解决了族人盗卖祭田等恶行,并为铅山支等族人解决现实困难,树立了较高的威望。不难看出,清代中叶,孔氏南宗族内出现了较强大的破坏势力,孔广杓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与之斗争,肃清了家族风气,推动了家族的发展。
(四)“品学两优”的孔昭晙
孔昭晙,字寅谷,号小山,孔子第七十一世孙。年少嗜学,学识突出,同治九年(1870)举优贡,赴京兆试途中,因病而南还。念及祖母和母亲年纪已老,需人照料,于是在衢州境内谋求教职。他授业谆谆,循循善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每岁科两试,及门获隽者常八九人”。浙江学政瞿鸿禨案临衢州,寻访孔昭晙,欣赏其品行与才华,誉之为“品学两优,不愧为圣人后裔”(民国《衢县志》卷二三《人物志三·清·孔昭晙》)。孔昭晙勤于著述,有《小山课子文》《五经详注》《史鉴详批》等书稿。
(五)“得风气之先”的孔庆仪
孔庆仪(1864~1924),字寿籛,号肖铿,孔子第七十三世孙,孔氏南宗宗子。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浙闽总督左宗棠介入,于孔氏南宗家庙抽签选嫡,确定由孔庆仪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此时孔庆仪甫生五月。
孔庆仪关注宗族事务,主持修葺家庙和五经博士公署,用心经营祀产,积极开展祭祀、会族等宗族活动,族内体现出“百废具举”(民国《衢县志》卷二三《人物志三·清·孔庆仪》)的气象。
面对朝政的黑暗,社会的凋敝,孔庆仪深感痛心,有志于救世图强。他和族内同仁孔昭晙等人一道倡兴族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将孔氏家塾改为孔氏中学校,后来先后改为两等小学堂、孔氏完全小学校等,该校是现在尼山小学的前身。孔庆仪对衢州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禺生《世载堂杂忆·南宗孔圣后裔考证》称孔庆仪“对文教颇有兴革”。光绪三十二年(1906),衢州成立商会,孔庆仪任商会总理。宣统三年(1911)九月十七,革命人士借助商会会所宣传共和,推选孔庆仪任民事长,紧接着宣布光复。此外,孔庆仪对衢州水利、运输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郑永禧对孔庆仪的才干与贡献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孔庆仪)乃推绪余创商会,以平市政;督堰工,以兴水利,董率巡察,编查船舶,整理公租,厉行烟禁,谘议局开,始筹办初选事宜,凡此种种,莫不得风气之先。”(民国《衢县志》卷二三《人物志三·清·孔庆仪》)
此外,清代、民国时期,衢州孔氏还涌现了教授乡里的孔传曾、留心军务的孔广升、阵亡嘉兴的孔广椿、制定《婚丧章程》的孔昭煚、留学日本的孔昭仁和孔宪菼等、因护卫圣像而卒于庆元的孔繁豪等人物。
孔氏南宗家世多舛,坎坷艰难,然而不管身处何种境遇,孔氏族人修身立德,绍继箕裘,尽其所能以移易风俗,改善世道与民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涌现了各方面的英杰,或为民谋福,或乐善好施,或精心授徒,或著书立言。徐映璞《孔氏南宗考略》卷一二《宋代名贤事迹考·引言》写道:“孔氏为中国第一世家,诗礼相承,贤才辈出……南渡而后,蔚为大宗,历二十余世,均足为乡邦弁冕。”这些崇高的孔氏名贤,生动地诠释了君子品格与士人精神,诠释了孔氏南宗家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刘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