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客户端:http://share.cloud.gmw.cn/yunmei-share/?shareTitle=%E8%A1%A2%E5%B7%9E%E5%AD%A6%E9%99%A2%EF%BC%9A%E6%8A%8A%E7%96%AB%E6%83%85%E5%BD%93%E6%95%99%E6%9D%90%20%E6%BF%80%E5%8F%91%E5%AD%A6%E7%94%9F%E7%88%B1%E5%9B%BD%E6%83%85&shareImg=https://s.cloud.gmw.cn/2016/json/upload/resources/image/2016/12/13/6100070.png&shareDes=&sourceUrl=http://s.cloud.gmw.cn/gmrb/c/2020-03-12/1374762.shtml&articleId=1374762&token=9e9dda2b6b6c6d851a493fae49b6bf6a&from=singlemessage
防控是最好的课堂,战“疫”是最好的教科书。 衢州学院以“疫”为“材”,充分挖掘疫情防控过程中的育人元素,将典型人和事转变为教学案例、转化为授课内容,通过开展网络教学,使学生了解抗击疫情中彰显的全国一盘棋的中国制度、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与时间赛跑的中国速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佩云从“闲疯帝”、“焊武帝”、“云监工”等网络热词入手,运用实例和数字解读中国速度,并启发学生们去认识中国速度背后体现的中国制度、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3月9日,衢州学院师生观看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人民网将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线直播。《大学日语》授课教师石泽玮突然想到,何不趁着这堂大课的余热,在晚上的直播教学中加点“盐”呢?石泽玮想到了人民网(日语版)在3月8日向疫情中所有勇敢善良的女性致敬而发表的一篇文章。文中用了“担当”等9个词语对女战士们的英勇表现作了高度肯定,并选用了9位典型人物作为配图。在晚上的直播中,石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日语学习这9位女战士的故事,同学们表示很新颖,并深刻理解了担当在当下中国的时代蕴意。
“防护服、防护口罩为什么能够隔离病毒起到防护作用?”机械工程学院徐军飞老师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举了大量的例子向同学讲解特殊材料的吸附性能及特殊的结构设计,让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变得容易理解。“其实我们国家的材料科学在世界上是非常先进的,我们对外支援的大量物资都是拥有很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物资。”徐老师以抗疫前后,口罩等防护装备短时间从紧缺到自给自足,再到向外支援,取决于我们原材料技术储备,顶级的纺织材料加工技术,让枯燥的课程变得引人入胜。
建筑工程学院刘勇兵老师担任四个班级《结构力学》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两门课程的主讲与辅导,课程需要精细讲解和演示计算,这可让仍在湖北荆门老家的他犯了难。老家里没有好的教学设备,连合适的桌椅都找不到,他就趴在家里一个大桌子上,用软件一笔一笔画,做到讲解的过程像有黑板一样。刘老师的乐观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上课的学生。同学们纷纷表示,老师不但教会了我们专业知识,更教会我们面对困难,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忍不拔、从容不迫,敢于迎接、勇于挑战。
“要牢牢把握关键节点,深化立德树人,将抗‘疫’主题作为特殊‘盐溶于汤’的‘食材’,与专业课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学校有关负责人说。据介绍,自线上课程开启以来,全校280门网络在线教学课程全面上线,共计459个教学班次,实施在线教学教师279人,全校7000多名学生从疫情中学会担当收获成长。(通讯员 丰爱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