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9】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科研经费创新高

浏览:938次 发布日期:2020年01月03日

科研经费数额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2019年,我校科研经费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3200万元。而去年这个数字为2180万元,同比净增1020万元,增幅约47%;相较于2017年的700多万元,增长了3倍多。

刚刚离任的科研处处长吴锡标介绍:2019年,我校科研经费的丰收,得利于我校应用型高校建设,在深化应用型高校建设中,我校广大科研工作者紧扣地方产业,服务行业需要和地方发展,政、企、校三方协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外来横向科研经费数量创历史新高,横向到款总经费达2370多万元,占总科研经费的74%。随着学校科研经费的提高,高层次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人才团队与平台建设成绩斐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

博士工作站:到账经费720万元,占横向经费30%

2017年国家、省、市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方面相继出台了一些新的举措。我校紧跟形势,于2017年5月下发了《中共衢州学院委员会关于开展博士工作站建设的通知》的文件,鼓励建立博士工作站,放大科技成果转化效应。

截至2019年底,我校总共建立了博士工作站74家,2019年博士工作站到账经费720万元,占横向科研总经费的30%,成为外来科研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事实上,博士工作站建成后,之后每年的横向科研经费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吴锡标介绍。

例如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葛承胜博士团队于2017年9月在仙鹤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博士工作站,仙鹤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提供科研经费30万元,2019年,双方合作升级成立了仙鹤研究院,企业每年提供的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元。

机械工程学院蔡建臣博士团队今年通过建立博士工作站,共获得横向科研经费80万元。“博士工作站主要都是围绕高分子新产品研发的上下游企业。随着我校对本地发展的贡献度和知名度的提升,本地企业家们对我校博士团队的认可度更高了。”蔡建臣说。

在我校《2019年科研核心指标考核确认表》上,10个二级学院及直属教辅单位列入考核,其中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和建筑工程学院,4个工科类二级学院位于外来科研经费实际到帐总数的前列,化材学院实际到账数额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人文社科类横向到账经费总额达300多万。

“对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说,通过建立博士工作站,与政府、企业深入合作这在以前是不多的。”商学院副院长戚迪明表示,“通过学校的‘双服务双走进双促进’活动,我们看到人文社科在服务地方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且事实证明,地方上这种需求非常大。”今年以来,商学院加大服务地方发展力度,在乡村产业振兴、政府委托产业规划和企业电商这三大领域发力,获得横向科研经费比去年增加33%,是2018年以前3年的总和,其中博士工作站获得科研经费占该院横向科研经费的40%。

成果转化:成交金额535万元,增长了73%

为进一步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热情,2019年,学校相继出台了《衢州学院实施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衢州学院赋予教师更大科研自主权,全面激发学校创新活力的暂行办法》等文件,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对横向项目经费等收入使用自主权,提高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近两年,我校先后承办了科技成果拍卖会衢州学院专场,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科技成果拍卖会,共推出2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总成交价一千多万元,平均溢价率150%以上。

在去年的科技成果拍卖会上,我校化材学院雷引林教授的一项科技成果起拍价50万元,最终成交价150万元,是当天竞拍成交价最高的标的,预计企业投产后每年产量可达10万平方米,产值2500万元,这项科技成果已经于今年7月在衢州投产。“相比其它高校,我校的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还是比较高的。”雷引林说。

据统计,2019年我校科研成果转化成交金额达535万元,比2018年的308万增长了约73%。

发明专利:293个,前三年的总和

2018年6月,我校修订的《衢州学院专利管理办法》,《办法》中对于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与成果的转化激励政策作了明确规定。学校设立专利发展基金;在申请专利或专利授权后,学校对专利申请费和年费给予适当资助;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技人员现金奖励……2018年到2019年,我校授权专利达到293个,是2018年前3年的总和。

“近几年学校对发明创造的奖励是比较大的,科研创新的氛围比较浓厚。”建筑工程学院吴宁博士表示,去年以来,他共有4项发明专利获得学校的专利发展基金资助。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吴锡标表示,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大高层次科技奖申报力度,继续做好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工作,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横向科技开发力度,继续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取得更多标志性的成果,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做出新的更多的贡献。(宣传部 余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