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衢州学院承担48项横向科研项目,实到经费400余万元;
2018年,承担8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实到经费1400余万元;
2019年,承担13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实到经费2500余万元,较2017年增长了525%。

从“上门找企业”到“企业找上门”
“早期大多是我们上门找企业寻求合作,我经常一年要跑几十家企业,做上百个方案,一趟一趟地跑,可是真正的有效合作寥寥可数。”邓小雷说,“如今,上门寻求合作的企业不在少数,学校会根据专业对口程度等各项指标进行筛选确定最终是否要进行合作。”

从“上门找企业”到“企业找上门”的转变,折射出衢州学院的精准定位、精准服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学校紧紧依托四个省级一流学科,对接衢州市主导产业。“我们每个省级一流学科都和衢州主导产业相融合,如机械工程学科对接空气动力行业(如衢州红五环企业、开山集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对接特种纸产业、氟硅产业(如巨化集团、衢州仙鹤特种纸集团),土木工程学科对接地下工程保护产业(如龙游石窟自然灾害保护项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对接输配电行业(如衢州光明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衢州学院原科研处处长吴锡标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衢州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组织开展“双走进、双服务、双促进”专项活动,推动衢院走进衢企、衢企走进衢院;服务企业技术需求、服务企业人才需求;促进衢企高质量发展、促进衢院高水平发展,拉开了学校服务衢州发展行动计划的“序幕”。
2019年1至10月份,学校累计深入走访、调研企事业单位582家,参与教师2005人次,涵盖数字经济、绿色金融、智能制造、美丽乡村建设等衢州市重点领域,共征得企业科技难题和咨询类问题677个,已落实解决538个,达成合作项目188项,2019年截至目前,横向经费到款总经费2374万。
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同”
2018年以前,任机械工程学院系主任、党支部书记的邓小雷在完成固定教学工作量和纵向科研任务的同时,还要跑业务、做项目,他既是职业经理人、技术主管,又是技术研发人、财务。如今,他的团队由3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和27名学生组成。他也从“一揽包”到统筹分工合作,合作项目也从最初的四五万到五十万,从一年一个项目到一年好几个项目。“那时候一个人身兼数职,每天累得够呛,不仅项目少,数额也不大。如今,团队协同作战,每个人各司其职,合作的项目更多也更大,这对我们也是量到质的变化。”邓小雷感慨道。

不仅要做团队,而且要做有特色的团队。谢建伟教授带领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科,有化工材料学科、智能控制学科、机械模具学科等,跨学科的团队当然比单一学科的团队有着先天的优势。谢建伟介绍,从2018年至今,他的团队共建立的5家博士工作站,这5家博士工作站的服务项目都具有整合多个学科的优势。“比如,我们与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的合作,主要是围绕企业高沸物资源化利用展开研究,这当中,高沸物资源化利用涉及的是化工学科,而产业链延伸涉及的又是材料学科。”谢建伟说,“企业的难题光靠一个学科来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通过跨学科团队的整合,聚焦行业关键技术,这对企业、对学科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全新的机遇。”
从政策瓶颈到政策双重加持
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政策的支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和环境的优化将校企合作的大门打开,营造了宽松的产学研环境,激发了广大教师服务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科研活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2017年开始衢州市各县区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支持校企合作,从资金、人才、场地等对校企合作给予全面支持,如各县区政府、人事部门按照现行人才政策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及各项便捷服务。

不仅市县出台政策,学校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如2018年制定出台的《衢州学院横向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2019年出台的《衢州学院赋予教师更大科研自主权全面激发学校创新活力的暂行办法》,学校出台的政策文件将校企合作纳入考核奖励评价体系中,教师得以放开手脚做科研项目,推动支持校企合作更进一步发展。(宣传部 祝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