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六届师德标兵周绿萍:学生心中一辈子的“周妈”

浏览:576次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08日

周绿萍,教龄27年,一直坚守教育教学工作一线。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爱校爱生敬业,工作勤恳,尽职尽守。潜心教学,不求回报,默默奉献,是师范生走上讲台前的手把手的引领者,考编就业中的助推者,毕业从教后的保驾护航者。被学生称为“我们家的周妈”。

一、倾心教学,甘当基石

“她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每堂课负责,永远亲切的语调,永远不知疲倦地为我们操心。在她的谆谆教导下,我们知道了如何解读文本,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做班主任,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在成为教师的这条路上,周妈就是一块最稳定的基石,把我们稳稳地送到彼岸”,这是学生对周老师的评价。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极强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标准的修订、部编教材的使用,对教师提出知识更新的要求。作为老教师,周老师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适应知识的更新。一方面抓住一切提升专业素养机会,充实提升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为适应教学前沿的新要求,能深入中小学

一线课堂观摩教学。“每年去中小学听课不少于80节”,在没有任何人给周老师提听课要求,也没有任何课时补贴计算的情况下,周老师给自己提的要求。80节课,用的都是休息时间。有语文教研员这样评价:“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认真的高校老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周老师对语文课堂一线教学的现状、案例信手拈来,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寻找到了教学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点,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枯燥的教育教学理论被她演绎得生动具体,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引导学生成长为专业合格的语文教师。周老师的课也因教学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的灵活,教学思路的独特,教学风格的鲜明,深受学生喜欢,连续多次被评为衢州学院教学质量考核优秀奖。

二、爱生如子,呵护成长

每年教师节,是周老师生日,也是周老师最幸福的日子。 “93年参加工作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之后年年给班主任过生日,一年不落。这是怎样幸福的老师啊。” 这是来自同事的钦羡。

从教27年,周老师作为班主任将八届毕业生送入社会,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教师生涯,无论是否班主任,对于每一位学生,周老师都是倾注了所有的爱心,教育引导,陪伴成长。

2005年,有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偿还所欠的数年学费,周老师主动为他还清了费用,帮助他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2009年,有个贫困生父亲患癌症住院,周老师不仅为她提供经济上的援助,还带着同班同学生走上街头为她父亲募捐治病。

2008年,有学生患严重的抑郁症。周老师时刻关注这位同学情绪的细微变化,及时疏导。无数个晚上和周末,周老师耐心地与她谈心鼓励,心理疏导。在周老师的鼓励与陪伴下,这位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已当上了幸福的妈妈。每每回忆起患抑郁症的日子,她总是感慨地说:“周妈,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怎样。”

教育是以心换心的工作。周老师的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对她的尊敬、喜爱和模仿。“毕业后,每次聊起周老师时,同事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叹:‘你们好幸福啊,有这么好的老师!’而我总会很骄傲地回答:‘她可是我们家的周妈妈。’我最自豪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大学的班主任是周绿萍!”这是学生对她工作的肯定。

三、言传身教,诠释师德

每年教师招聘考试时间,是周老师最忙碌的时期。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无论考试技巧还是应试心理,学生遇到了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周老师求助。面对学生的问题,周老师总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一遍又一遍耐心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了满意了为止。

周老师曾患面部神经瘫痪,不能劳累,不能长时间接打电话。学生招考问题咨询,长途电话每每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周老师从来没有因为身体原因推辞过。十几年来,周老师无偿为学生提供招聘考试考辅导,到底付出了多少休息时间,花掉了多少电话费,连她自己都算不清了。她从未向学校要过一个课时的补贴,也从未要过一分钱的电话费补偿。周老师耐心细致、尽心尽责的辅导,换来了学生教育局招聘考试的骄人成绩,历年专业教师招聘考试正式录用率名列前茅。

正如周老师说:“在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的今天,师德最好的诠释与传承就是教师自身的言行”。周老师对学生的深深的爱、强烈的责任心、无私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学生。他们当上教师以后,这份感动转化为了行动继续传递下去。

“接到录取消息,第一个想分享的是周妈。周妈用她的言行关爱、感化,让一批批的年轻人也走上了教师岗位。教书育人,是使命也是传承,毕业之后,我一直努力,做一个周妈一样的好老师。”

周老师热心公益。参加公益组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学生一起参加“为山区贫困儿童义卖”“儿童圆梦行动”等公益活动,在其影响下,学生杜文雅、周子怡将所获的奖学金全额捐赠给山区贫困儿童。

四、无私奉献,保驾护航

“周妈妈是我最喜爱的老师,没有其一。带我们听课,带我们实习,陪我们考编,陪我们工作。教书时温暖的周妈总是在我的身后。苦了、累了、想放弃了,总有周妈笃定的声音告诉我:有我呢。何德何能,我如此幸运。”一学生这样描述周老师。

衢州学院的师范生有这样一种幸福:无论毕业多少年,只要需要,周老师一定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赛课,周老师陪着磨课;做课题,周老师帮忙修改;研究生毕业论文,周老师尽心指导;有困惑,周老师答疑解惑。

教育不是短跑。一个好教师给予学生也不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助力和陪跑。“大晚上的被深深地感动了。没想到毕业这么多年后周老师还在为我的赛课、教学设计精心辅导。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教书,把教书育人这份精神好好地传承下去。”

五、热心支教,助力边疆

周老师积极响应国家援疆工作号召,2015年8月奔赴阿克苏教育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尽管有干旱、风沙等环境带来的身体上的种种不适,援疆期间周老师没有请过一天假。2016年外婆病危去世,周老师强忍悲痛,坚守援疆岗位。

援疆两年,周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利用专业特长悉心指导参加培训学员。教学过程中,周老师注重课程思政功能,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以自身言行向学员传递正能量,激发少数民族同胞爱国心与民族自豪感。积极参与民族团结活动,与玛依热·牙生、瓦里斯加汗·热依木等家庭结对认亲,促进民族之间的互相学习、信任和帮助。

结对帮带,结对阿克苏教育学院李晶晶老师,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指导;传经送教,服务民族学校。结对阿克苏七校语文教研组,听课评课,答疑解惑,援疆支教结束返浙,此项工作至今一直以网络和电话交流方式延续。2017年5月,在阿克苏七校为阿克苏市小学语文教师做《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讲座,深受听讲座老师的好评。

周老师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言行抒写了对师德师爱、责任奉献的追求与实践,并把这份正能量传递给了一批又一批师范专业的学生。为学生,为学校,周老师做了很多,但她从未索求过任何的报酬和荣誉。“唯有对学生、对本职工作的深深的爱,才能够打动学生;唯有打动了学生,师德才能够有效地传承”,这是周老师信奉并一直用行动践行着的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