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院士的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杜祥琬院士走进衢州学院,与师生“讲故事、谈学习、论人生”

浏览:276次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22日

5月22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杜祥琬院士做客我校与师生们“讲故事、谈学习、论人生”。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徐须实主持讲座。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学院师生以及科研处等部门一百余人聆听了讲座。

讲台上的八旬院士精神硬朗,目光矍铄,他以亲身经历娓娓叙述着老一辈科学家的点滴故事,台下的师生们个个屏息凝神,眼神专注。他先从自身的故事讲起,从早期留学苏联被同学问到:“你们中国人学习原子核物理有什么用?”到中国研制原子核实验成功的消息传入苏联,同学态度的转变:“杜,祝贺你,回国有事干了!”时,他被深深的被触动了,并决心用一生的努力为我国核事业做出贡献。

人生的价值在于做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杜院士如数家珍般地细数为我国核事业殚精竭虑、奉献一生的老一辈革命前辈的事迹,从李觉带头住账蓬,在得知母亲去世还坚守岗位的故事;朱亚光指挥带弹着陆的故事;邓稼先受命当晚的谈话和不顾一切冲向弹坑的故事;钱三强“五万美元“的故事;朱光亚怎样对待署名的故事;彭桓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却不去领奖的故事,郭永怀面对生死抉择的故事……他动情地表示:“从事核武器事业的人们,深知中华民族经受屈辱和灾难,以民族振兴为己任,不仅创造了载入史册的业绩,也创造了与伟大事业相应的崇高的价值观,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最根本的是要“学做人”。杜院士表示,高校是一个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要看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大学的精神在于“至诚至真、学术至上、立德树人”和“救国经世,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他告诫青年学生,首先要明确来大学学习的目的,不管是为了谋取职业,获得真理,或是创造丰满厚重的多彩人生,最根本的就是要先“学做人”。因为这才是构建幸福人生和成功人生的基础。他希望当代青年学生“德才兼备,以德为重”。同时,他教导青年学们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打实基础,增强能力;在讲求方法、勤奋努力的基础上,恪守底线,追求卓越。

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杜院士在谈人生感悟时表示,人生靠父母、老师、社会养大,要懂得感恩、尽责、回报,更要“创造未来”。他把人生的动力比作两轮驱动的车,一个轮子是科学兴趣,一个轮子是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只有两个轮子同时转动起来,人生才能获得更强劲的力量。最后杜院士指出,我们的国家需要一批学风扎实、学问博深、志向坚定、操守高尚的科技工作者,实现伟大振兴的中国梦。他寄语青年学生要恪守底线,不留遗憾;追求卓越,尽力而为,正确把握好六个关系,做有担当、有目标、有素质的人!

报告会结束后,杜院士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结合自己的经历回答了学生的提问,使在场师生受益匪浅。来自建工学院15级土木专业的傅佳盛会后对笔者说:“第一次与院士近距离接触,感觉很激动,通过他亲身经历的讲述,被先辈们奉献敬业精神所深深震撼,汲取了满满的正能量。”“以前我很困惑,总觉得自己很平凡,但是杜院士鼓励我们只要专注把眼前的事做好,就是成功的人生。”化材学院16级化工专业的王国琪说到。在场师生纷纷表示:“这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希望有机会听到更多杰出人物的讲座,以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文/宣传部 余蕊 摄/吴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