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6日《衢州晚报》:孤本多且富有价值 古代著述特色鲜明 解读“衢州版四库全书”的亮点

浏览:461次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26日

http://qzrb.qz828.com/qzwb/html/2018-03/26/content_2276626.htm

衢报人文智库特约专家 吴锡标

去年年底,《衢州文献集成》在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由衢州学院主持编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衢州文献集成》,是对衢州历史文献的第一次系统、全面、完整的整理汇编,在衢州文化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开辟了校地合作整理出版历史文献的新模式,为推进新时期地方文献整理工作提供了全新样本。

作为《衢州文献集成》副主编,本期《人文智库》特约专家吴锡标将为我们解读这部“衢州版四库全书”的两大亮点。

一 

衢州先贤传世著述甚多,如明代的叶秉敬,“淹贯万卷,著述鸿富”,被海内称为名儒;徐应秋博览群书,著书甚多,有《两闱合刻》《谈荟》《雪艇尘余》《古文藻海》《古文奇艳》《骈字凭霄》等集;徐日久邃心史学,对千百年史事了然于胸。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由于书籍本身保存的不易,加之历史上的各种原因,衢州先贤的许多著述都已散佚,只有一些价值较高的著作得以传世。这些著作分散于国内外各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者。将现存衢州文献汇编出版,显然有利于传世之作的保存和利用,有助于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衢州文献集成》收录了从唐代到清末现存传世的衢州文献及民国时期的方志,总计二百三十多种,卷帙二百册。集成所收录历史上不断翻刻、广为流传的文献,如程俱的《麟台故事》、袁采的《世范》、杨继洲的《针灸大全》等等,极富学术价值,已为学界熟知。

此外,集成收录的孤本近一百种,几乎占全部收录文献的近一半。孤本多且富有价值是《衢州文献集成》的一大亮点。

就文献学价值而言,古籍的孤本往往具有极高价值,然而如果得不到及时保护,则极可能散佚。《衢州文献集成》的编纂出版,使这些孤本能得到永久保存和广泛流传。一般认为,不少孤本是由于本身的学术价值不高而未被后世学者抄录和刊刻,遂仅有孤本流传。然而,综观《衢州文献集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孤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不仅对于研究衢州历史文化,而且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宋代毛晃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是为指导科举古赋用韵而作,并在元至正后逐渐取代“平水韵”系韵书的地位,成为古赋押韵共同遵守范本。明初纂修的《洪武正韵》即由《增韵》修改并删订而成。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元代朱宗文的《蒙古字韵》,借镜八思巴文,审音精准,与口语接近,对研究蒙古音韵学和元代音韵都有极高价值。 

现仅藏于浙江图书馆、明代方应祥的《周易初谈讲意》弥足珍贵,旨在阐发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创作《周易》之初意,可谓发人未发,较有创意。

清代詹文焕的《四书合讲》,综合宋儒以来诸说,旁参互证,使繁者简而异者一,一改宋儒阐发《四书》精意以来,部帙即繁、指归复异等弊端,便于学子科考之用,曾风行海内外,突出了实用价值。

现藏台湾暨南大学图书馆、清代詹师韩的《闺铎类吟注释》分宫廷、闺阃、母训、妇箴、忠孝、节烈,吟诵古代女性,并详加注释,宋国澍称其诗“实欲引人入深,端后学之性情”。汉代刘向的《列女传》为传记体,詹氏以诗歌体吟诵历代不同类型女性,因而具有开创性意义。

太平天国动乱期间,浙江因天灾人祸而发生了一次严重饥荒,一般文献对此却少有记载。此次大饥荒中,江山开办了同善局,开仓连年施赈,救世济人,自江山至龙游、建德、桐庐等地,救活二万余人,可谓功德无量。对此,光绪二十三年,江山人冯悟斋等人邀请清末著名外交使臣、内阁中书舍人余乾耀编纂了《同善录汇编》,从而为研究当时社会各界的饥荒应对策略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该孤本为江山私人藏书家王保利收藏,若不影印面世,可能会使这段历史淹没。

以往研究戊戌变法,往往从清朝中央政府的角度展开,至于地方实施情况及地方乡绅对变法的态度,却因资料局限而研究不深。清末衢州乡绅詹熙编撰的《兴朝应试必读书》,则为研究戊戌变法在地方社会的反应提供了珍贵史料。该书成于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并刊行,正值百日维新期间。书中斥责八股文阿世无用,力挺朝廷罢斥八股,其中的《时务论》《时务策》分别以通商富国、学习西方技艺和制度为主题。

可惜,该孤本深藏于衢州博物馆而未能引起学者关注。

二 

衢州古代著述的特色鲜明,是《衢州文献集成》的另一大特色。就方志学而言,余绍宋修撰的民国《龙游县志》堪称民国地方志的代表。清代方志修撰的成就,无论是方志理论还是修志实践,成就最高的当首推章学诚。余绍宋的方志修撰在章学诚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梁启超为民国《龙游县志》所作之序称,“无实斋则不能有越园”,“有实斋不可无越园”。

就各部类文献而言,“小学”类和“医学”类两方面较为丰富,亦彰显了衢州文献的特色。在文字学、音韵学方面,“小学”类著作近三十种,较宁波、金华等地均处于领先地位。

在“经学”领域,“小学”类传世著作有八种,前述《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蒙古字韵》之外,元代吾丘衍的《周秦刻石释音》《续古篆韵》,明代叶秉敬《字孪》《韵表》《声表》,清代徐钟郎《读诗韵新诀》,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明清衢州多名医,著述五十多种,其中不乏传世佳作。

明代有刘全修《注解病机赋》、徐用宣《袖珍小儿方》、徐凤石《秘传音制本草大成药性赋》、杨继洲《针灸大全》。尤其是杨继洲,传承家学,参研众书,其《针灸大成》系针灸学集大成巨著,堪称中国古代医学瑰宝。

清代有祝登元《心医集》《医印》《医验》,项文灿《症治实录》,雷逸仙《医案》《方案遗稿》,雷丰《时病论》《灸法秘传》《方药玄机》,江诚、程曦、雷大震《医家四要》。其中,祝登元的《心医集》为综合性临床医学之作,其“静功妙药”集儒、佛、道静心坐功之法于一体,属养生内容,富有价值;雷丰的《时病论》,集四时六气之病,总言先圣之源,分论后贤之本,“知时论证,辨体立法”,此书刊行以后,后广流传,后人增补批注,影响甚大。

可以说,《衢州文献集成》的编纂出版,全面摸清了衢州文献“家底”,增强了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使散藏于各图书馆、民间的众多古籍汇聚一起,为广大研究者查证文献资料提供方便,切实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了不可再生的地方文献,填补了浙江历史上唯有衢州未曾编纂大型地方文献丛书的学术空白。

《衢州文献集成》既是衢州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重要体现,更为衢州人昂首阔步走向未来提供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链接

《衢州文献集成》是衢州市委、市政府委托衢州学院实施的一项重大历史文化工程,由衢州学院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灵庚、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原部长诸葛慧艳任主编,吴锡标、魏俊杰等任副主编,于2015年9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共200册约4000万字。其收录了衢州先贤著作和外籍人士撰写的有关衢州的著作236种;按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编排,各部类下细目则以《四库全书总目》的子目编排:经部17种,史部74种,子部64种,集部81种,可谓珍本荟萃,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个人简介

吴锡标,教授,衢州学院科研处处长,南孔文化中心主任,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6项;30多篇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10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转载;研究成果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学术进步奖1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

《衢州文献集成》按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编排,摸清了衢州文献“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