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十九大】突出“四个强化”发挥“四个”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彰显活力

浏览:496次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3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四个强化”,发挥“四个”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强化“三项改革”,着力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以“小班化”推进思政理论课组织形式改革。早在2014年,党委主要领导就多次亲自参与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调研与评估,在深入调研、座谈、研讨的基础上,2015年3月学校出台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意见》及相关考核奖励办法,由此拉开了思政理论课“小班化”改革试点序幕,到2016年小班化覆盖率达到了29.8%,领先于全省各高校。省市媒体以“思政课堂告别沉闷枯燥”为题,报道了衢州学院思政理论课改革成效。

以“多元化”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思政理论课“小班化”不仅告别了沉闷枯燥,更重要的是有效释放了老师学生的个体动能,解决了“问题导向与理论逻辑、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传统方式与现代载体”之间的矛盾,形成了“自主演讲”、历史人物点评、原著导读、案例分析法等一批特色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已有3门课程列入省课改、教改项目。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后,衢州学院正在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我发展规划报告”教学改革思路,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分别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涯做出规划,分年级段进行自我发展中期报告,同时引进“最美人物进课堂”等教育资源,着力将思政理论课上成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教育课。

以“实践化”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学校还通过设立思政理论课实践学分,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中国儒学馆、巨化集团公司、衢州柯城府山街道以及江山、开化等市县建立了十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全覆盖。

二、强化“三支队伍”,着力发挥思政工作主力军作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和省委提出的“大思政”工作理念,我校不断强化“三支队伍”建设,努力构建走向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者专职队伍建设,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基础。党委书记每年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班子成员人人为学生上大党课,思政专家上“立心讲吧”为学生作人文讲座。班子成员人人担负起思政工作责任,为全方位育人作出表率,坚持联系学生寝室制度、随堂听课制度、学生座谈会制度和走访新生、毕业生制度,每位校领导每年听课达到8次以上,教学副校长达到12次。不断夯实以一线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一线专职辅导员基本达到比例要求,并严格落实了辅导员双重身份、双重待遇、双线晋升等政策,积极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落实了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专职副书记的干部配备。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大了以博士为主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引进力度,近两年共引进了5位博士,目前已拥有一支比例基本达到要求、结构合理、能尽心尽责并致力于“立德树人”的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

(三)强化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每位教师的德育渗透作用。学校始终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倡导“育人者必先育己”,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积极探索“思教融合”、“思创融合”育人新途径。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竞赛、考研、学生社团建设等工作,分别设置了考研导师、竞赛导师、实践导师、创业导师、创新导师等,由学生喜爱的教授、博士等专业老师担任,使学生人人有导师、人人进团队。今年我校新组建了3个政企校共建的博士工作站,规定每个博士团队必须带领8名学生一起参与科技攻关服务。学生导师们根据学生成长成才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抱团指导,贴心服务,助力成才,以其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影响了学生,带动了学生,充分发挥了专业课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达到了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的目的。升本7年来,学校没有出现过课堂的问题、讲台的问题、论坛的问题、社团的问题,坚守住了高校意识形态这个重要阵地。

三、强化“三种文化”,着力发挥校园文化浸润作用

(一)育人文化凸显思政工作“高度”。为师从教、育人为先。我们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近几年在一线教师中选树了“师德标兵”、“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十佳教师”、“我最喜爱的老师”、“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撸袖先锋”等一批先进典型。所有党员干部教师都开展了“立德树人”承诺践诺,所有教职工都确立并展示了各自的育人格言,所有办公室都布置了“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内容,育人文化不断凸显。

(二)传统文化积淀思政工作“厚度”。学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系统推进以“五个一”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课题工作,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论语导读》等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课程,每两年举办一届“南孔文化节”,开设了“学而讲坛”,创办了“学而”文化网站,成立了“南孔剧社”学生社团,自编自排话剧《大宗南渡》。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心、南孔文化中心等科研机构还紧密结合衢州市“两南”、“两宋”文化研究发掘,积极开展区域特色文化研究,完成了《衢州历史文献集成》200卷的编纂工作。我校“南孔文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先后获全国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教育报以“追寻一所工科院校的人文底蕴”为标题,对我校文化育人工作进行了深度报道。

(三)服务文化体现思政工作“温度”。我们坚持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落细落小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学校成立了创业学院,开设了“创业训练营”“创新俱乐部”“创新工作室”,举办了“日新大讲堂”、“创业沙龙”,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日趋浓厚。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以上169项、省级一等奖项105项。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我校派出的3支参赛队伍全部获大奖,获得华东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是浙江省唯一获得特等奖的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学校在考研服务上全方位支持,满足学生的需求,专门成立了考研博士指导团队,设立了考研公寓、考研教室,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考研辅导,考研水平不断攀升,2017年考研上线率达到了全校本科毕业生的17.8%。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公寓党工委,抓寝室文明建设,开展助学帮困,加强就业指导,学生管理服务日渐完善;建立了“阳光心坊”,联手本地专业医院,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断得到加强。

四、强化“三项活动”,着力发挥实践育人的辐射作用

(一)组织学生聚力五水共治。2014年暑假,全校近400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衢州六个县市区,开展治水节水护水宣传、水资源数据收集、水污染情况调查等活动,学生志愿者以各种方式参与衢州市“五水共治”共建生态家园工作。今年3月22日世界水日,我们举行了“剿灭劣V类水”誓师大会暨青年团员节水护水启动仪式,400余名学子庄严宣誓投身全域“剿灭劣V类水”攻坚战,同时启动了选派百名学子担任“河小二”跟着河长去巡河。今年暑期,我校制定了大学生实践育人实施方案,组建了60多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近1000名学生参与“五水共治”、“剿灭类五类水”、“关爱留守儿童”、“文化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亲身感受“中国梦”的巨大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和自豪。2017年,我校经贸管理学院“心风尚”团支部荣获2016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这是团中央授予基层团组织的最高荣誉。

(二)引导学生聚力关爱留守儿童。2015年,我校启动了以“青春接力,筑梦童年”为主题的“关爱留守儿童”中英合作志愿服务项目。学生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56人很快发展到了150余人,每两周一次赴江山市、开化县等14个留守儿童俱乐部,志愿服务时长达到5376小时,积累了家访记录、个案观察、实践日记、调查报告、留守儿童档案等资料2000余份。该项志愿活动曾被省内和衢州多家媒体报道,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支持学生聚力关爱细菌战受害者。2015年,我校成立“追爱忆衢:关爱细菌战受害者”志愿服务团队,开始持续开展关爱细菌战受害者社会实践活动。三年来,志愿者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遍三衢大地,深入33个乡村,共寻访了180余位细菌战受害老人,通过文字、影像等方式记录他们的基本信息、个人诉求,建立了细菌战受害老人个人资料档案。并利用课余时间,经常看望陪伴老人,送去礼品,演出节目,为他们洗衣服,与他们聊天,用爱心守护了受害老人的晚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16年该团队荣获评浙江省“双百双进”十佳团队,浙江电视台进行了展示播出。(宣传部 吴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