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国土资源部专题调研时指出:机关党建工作任务很多,核心是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各项任务的完成。机关第三党支部紧紧把握住这个机关党建工作定位,积极探索支部工作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新路子,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创造性,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力打造学校博士工作站建设。
一、精心谋划,为建站奠定基础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怎样深化学习教育成果,我们支部党员一班人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刻认识到,衢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同时也是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是衢州市“人才集聚地”、“智囊团”,应始终牢记“应用型”、“地方性”和“特色性”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党建促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在精准服务上应有所作为。特别是借助学校高端人才优势,强力推进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互赢。于是我们提出在本地企业建立学校博士工作站的设想。一是调研企业发展需求。组织相关学院赴化工、电气、特种纸、机械等与学院专项相关的本地企业调研,认真听取企业发展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从中找到我们能做的,与学院博士专业相关的企业产业;二是梳理博士研究成果的转化方向。升本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内陪外引已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7人,每年都有大批科研成果成功研发,比如生物质新能源装备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项目、热敏纸增感剂BON中试开发、紫外线吸收剂UVP中间体的合成等,这些成果大多与衢州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贴近,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转化,对这些成果我们进行了再次梳理;三是组织博士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有效对接。根据企业需求,挑选与其行业相关的博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行有效对接。我们带领化工、材料、高分子等专业的几位博士深入常山科润新材料公司,就公司现有人才、主导产品、困难需求等进行深入了解,又邀请科润新材料公司相关人员到学校与其产业有关的6位博士进行深入交流,为我校首家博士工作站的建立夯实了基础。
二、积极探索,为建站提供政策支撑
为将设想变成现实,支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企业,在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开启了学校、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博士工作站的探索实践。一是给平台。由学校、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三方共建博士工作站,搭建起了高端人才施展才华的新平台;二是给政策。地方政府、学校分别为工作站提供每年3万元的运行经费,企业给科研经费,团队成员在企业工作期间折合成教学工作量,为建站研究提供支撑;三是给任务。建站期间,博士工作站至少承担一项不少于20万元研发经费,具有研发前瞻性,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合作项目;每年承担8名以上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训指导任务,学生在博士工作站的实践工作,纳入第二课堂学分考核;为企业培养3名技术人员等任务。通过给平台、给政策和给任务,补强了企业与博士松散合作的短板,保证了博士工作站建得起、干得好、出成效,有效促进校企地三方长效合作。
三、严格管理,为博士工作站提供高效服务
为确保工作站建设取得实效,按照统筹管理、分工负责、完善机制,形成运转合理、高效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坚持申报、审批制。建站前先由企业和博士联合提出申报,学校人才领导小组审批;二是严格情况报告制。工作站每月要将上月工作开展的情况作专题小结,对下月的工作进行安排,考核、追踪督查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三是建立考评机制。对建设成效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博士工作站及领衔人,学校在评职评优,政府在人才选拔、人才平台申报等方面予以优先推荐,企业在项目研发成功后对团队提供额外的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则取消建站资格,进一步激发建站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建优建强工作站的紧迫感。规范的管理、严格的考核机制确保了博士工作站高效运转,使博士工作站真正成为地方人才的驿站、企业技术进步的助推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学生实践实训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应用型示范学校建设的重要品牌。
目前,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创建的博士工作站共有3个,科研项目资金85万元,16位学生进站参与研究开发工作。中国组织人事报、浙江教育报、衢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全面报道,提升了学校美誉度、推动了应用型试点示范学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