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qzrb.qz828.com/qzwb/html/2016-11/30/content_2179211.htm
记者 祝春蕾 通讯员 余蕊
上课不带课本必带充电宝,每隔几分钟就刷刷微博、朋友圈……当今的大学校园,随处可见“低头族”“手机控”,而学生上课玩手机,已成为让不少高校老师头疼的“顽疾”。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不玩手机,老师们在课堂上也是绞尽脑汁,衢州学院这个学期推出了“手机入袋”的新举措,鼓励学生自觉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近两个月实行下来,学校任课老师反映收效还不错。
三百多只“手机袋”进入大学教室
“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这是网上的一则调侃段子,虽有些极端,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课堂的普遍现象。 这个学期,衢州学院将迎来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评估,课堂抬头率是其中一项考核项目。为了改善课堂秩序,今年10月初,衢州学院推出了“手机入袋”的举措,希望学生们能在课堂45分钟里离开手机,认真听课。
记者在学院教学楼看到,每个教室根据大小都放有1至3个手机袋,袋上标有编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号对应放入手机。整个教学楼里,共放了300多只这样的手机袋。
“不仅是为了评估,我们也真心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离开手机,与老师多些互动,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果更好一些。”学校学工部负责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5后,手机已经成为离不开的通讯工具,有些自控力差的学生上课时总忍不住玩手机,忽略了老师的感受。
学生:“手机入袋”帮助摆脱手机依赖症
“手机入袋”在其他城市的大学中也有推行过,在衢州学院的推行效果究竟如何?
11月27日,记者随机查看了几个教室,发现手机入袋的情况有多有少。学校介绍,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学校要求大一、大二的学生在上课前一定要先将手机放入手机袋,大三、大四的学生因课程特点需要,由学生自行决定。各个二级学院对手机入袋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因而每个教室的手机入袋情况会有不同。
衢州学院大一学生王香草告诉记者,平时的课堂上,确实有很多同学会忍不住拿出手机玩,对于学校推出的“手机入袋”,一开始大家也都很不习惯、不理解,但是手机袋上有编号,谁没有将手机放入袋中,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
“一开始有些不情愿,被动将手机放入手机袋,但是体会了学校的用意以后,现在大家都还比较自觉地在上课前将手机放入手机袋。”王香草说。
大三学生钟凯伦告诉记者,同学中能自觉将手机放入手机袋的不太多。尽管如此,他个人非常支持学校的这一措施。“经过两年多的大学生活,我反而觉得大学课堂很重要。其实,也不是老师讲课不精彩,但就是忍不住,摆弄手机好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校的这个举措,可以让我借机戒掉上课玩手机的坏习惯,提高课堂专注力。”
老师:课堂抬头率有所提高
“之前课堂上,学生三五分钟就低头摸手机偷偷看,有时还痴痴地笑。”衢州学院一位余老师说,每次讲课开始大家还好,后来越听头越低。上课时,为将学生从手机上拉回来,老师们都各出奇招,尽量让课堂更加有趣。“多数时候是无用功,有时提个问题,大家半天都没反应。”余老师说,手机成了老师“打不退的第三者”,往往老师一扭头,学生的手机又齐刷刷亮起来了。
不过,学校推出“手机入袋”的措施后,得到不少任课老师的肯定。“虽然有些学生不太愿意配合,但是总体看效果不错,有些学生还是想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只是缺少自控力,这个措施可以帮助他们离开手机。”余老师说。
“现在的学生多少都有‘手机依赖症’,手机入袋也是学校顺应时代的一项做法,我们的初衷是规范课堂秩序。”学校学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手机入袋”效果还不错,老师们反馈课堂的抬头率提高了,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也增多了,学校也将考虑修订班风竞赛评估办法,将各班级课堂“手机入袋”作为评估内容之一。
“学习主要靠自觉,好习惯的养成也要靠自觉,外界施加的强制约束可能管得了一时,但是管不了长久,‘手机入袋’也只是学校的辅助措施,最终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