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南孔特色文化新生态 地方高校责无旁贷
http://qzrb.qz828.com/qzrb/html/2016-05/02/content_2143146.htm
作者:马丽敏
南孔文化重心落脚衢州,既是衢州之幸,也是衢州整个文化建设的重点,更是地方教育机构对传统优秀文化可资发扬光大的主阵地,对此,衢州学院责无旁贷。当前,学院正处在加速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要提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能力,也必须同步提升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学院国际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南孔中心) 自成立后,以孔氏南宗与江南社会文化研究为切入点,完成了一系列目标的规划,积极对接衢州地域文化建设战略,以凝练孔氏南宗精髓为文化辐射点,以研究成果+传承新生态为发展目标,以内涵发展兼顾形式创新为理念,逐步增强自身软实力,也为地方文化建设工作彰显了品牌智库的力量。
南孔文化精髓启示教育目标
孔氏南宗文化对孔子的重教思想既继承,又创新。传承“洙泗”遗风,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南孔族人撰写多部教育著作,其《孔氏六帖》内容丰富,传播儒学,开启民智,针对当时"皆挟一经,不治他技"重形式的学习风气,提出教育应以培养全面综合能力的整体目标。
“耕读之外,当视子弟之高下智愚,各授一业”等主张,强调因材施教,肯定个性价值,突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教育理念;“识艰难,劳筋骨,知物理,通世务,达人情”等认识,注重意志品质培养和为人处世陶冶;“使学者知所以为学”、“孝弟以立本,巧令之鲜仁,非学乎。学在是,仁亦在是。知乎此,而后为善读《论语》”等饱含仁爱、尚德的思想,更重视“致用”的道理。孔氏南宗的这些文化精髓,无不昭示着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衢州学院在教育改革中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亦不忘德育为先的育人之本,秉承优秀传统教育思想,重视孔氏南宗文化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为主导思想启示教育目标,这种重内涵的办学特色正切合了2015年教育部提出的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的思路。
南孔品牌影响力在于研究成果
文化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是形成真正具有先进水平的优秀文化成果。目前南孔中心在地方政策的有效支持下,努力回馈社会,服务地方。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对地域文化及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了整理研究,弥补衢州地域文化研究的不足。以研究生成果,以成果促研究,让儒文化研究走出因南孔研究不足导致南北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在互鉴中融合,同时增强南孔文化的品牌影响力。
南孔中心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上,逐渐构架有史有评相结合、挖掘与创新相结合的学术图景,深挖衢州文化内蕴。一方面从有“史”必“挖”的思路出发,进行衢州历史文献的全面整理,以《衢州文献集成》为基础,开展衢州名人全集整理和重要典籍整理两条线索的研究;另一方面对史料进行学“评”,对“挖”出的文献进行“盘活”和创造性解读,对衢州文人的著作、家族文学与家族文化研究给予细致研读,将研究成果不断固化为不受时空限制的文本,增强南孔文化的可辐射性。
文化传承新生态关键在于大众化
真正的文化品牌要起到对地域大众的引导作用,进行文化整合和文化生态保护,就有必要以立足大众、面向世界为新视野,创造“衢州地域文化传承体系”的新思路。目前,南孔中心已逐步推进与时俱进的新步伐,力求多平台亮剑。通过特色文化进课堂参与人才培养,特色文化进社区接轨地方服务,特色讲座全开放下推知识民间化,最终让文化的传承在精英研究和大众普及之间穿行。
特色文化进课堂运用新思维。衢州学院于2015年和2016年先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南孔文化》课程,南孔中心为主要教学力量并主持开发配套特色教材。教学上,创建“大文化小应用”的教学思维,针对学情设置内容和方法,将现有研究成果及时转换为教学资源,迁移重点将从高大的人格塑造落地为实用的生活哲学,学生在课堂收获了不同的感受。
经典文化进社区打开新局面。将经典儒学引入社区文化课堂,定期义务开设面向中小学生及教师家长的《论语》讲座,使传统文化教育更接地气,至今已开设两期,收效良好。
特色讲座社会化采用新形式。这将让经典文化传承从“关门”研究走向鲜活的文化受众,针对当下文化热点及人文精神问题,开设“南孔圣地论热点”的系列品牌讲座,讲座不局限在高校大学生,而是面向社会,公开报名,免费开放,既树立品牌,又使“人文”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让大学精神走出去与多维社会文化力量碰撞,以思想之光照亮民间文化行走的方向。
(作者系衢州学院国际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